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以色列:以自强改写悲情
作者:haowj   日期2009-09-22 13:47: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媒体链接〉〉
  
以色列总统希蒙·佩雷斯在庆祝以色列建国60周年时说:“论规模,我们小,论人口,我们少,所以我们不能成为一个大市场或大工业国,但以色列能够成为一间大胆的实验室。”

  冲破命运的桎梏:以色列建国以来的成就

  以色列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拥有多样化的现代工业,在医疗设备、电子、化工、计算机、太阳能利用、航天、飞机制造、药品及生物制剂、钻石加工等领域均位居国际先进行列。在农业方面,不但基本上实现了自给自足,而且有些产品如鲜花、水果和蔬菜等还大量销往国外。在外贸方面,与美国和欧盟都签有自由贸易协定,其绝大部分产品可免税进入这两大市场。

  以色列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不断总结经验,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工农业建设,走出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第二,充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智力资源。以色列政府通过优厚的移民政策,吸引了大批受到良好教育且掌握现代工作技能的犹太人移居以色列。同时,以历届政府都高度重视教育,实行全民义务教育,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技、管理等领域的建设人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大力推行“科技兴国”战略,不断增加科研投入,并将高科技运用于工业、农业、信息产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同时,通过军工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第四,美国政府与世界犹太人的援助,以及合理使用外援,对以色列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以色列60余年来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宪政民主制度,并产生了良好的政治、社会效益。另外,因长期与阿拉伯国家处于敌对状态,以色列的政体还具有“战时体制”的某些特征,即平时高度民主,一旦处于危机状态便高度“集中”,由以总理为首的核心内阁迅速作出决策。

  在福利保障方面,以色列政府力图向全体人民提供社会安全和福利服务,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建立了较为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福利制度,并注重发挥其收入再分配的效应,为贫困阶层提供了较多好处,尤其使失业者、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受益匪浅。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以色列政府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了大规模建设,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实行了伤残保险计划,扩大了儿童补贴的范围并提高了补贴费,还建立了有保障的最低收入分配制度。此外,以政府采取措施,增加贫困群体接受医疗保险和教育的机会,并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建国以来,以色列的社会保障体系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就业和劳动条件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儿童补贴制度以及义务教育制度等。保险的项目主要有:失业、退休、工伤、因残疾丧失工作能力、孕妇生育、多子女家庭、意外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以及抚恤金等。

  根据以色列的《独立宣言》,以色列将保证全体公民,不分宗教、信仰、种族和性别,最充分享受社会政治的平等;将保证宗教、信仰、语言、教育和文化的自由。

  为了满足不同犹太人群体的要求,减少矛盾,以色列政府在60余年的执政时间中,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作了某些特殊规定:在各地设立了正统派犹太教徒的聚居区,并在区内严格按照犹太教律法安排日常生活。同时,特拉维夫等现代化大城市的社会生活也保持了充分的世俗性,照顾到多数世俗犹太人的利益。另外,以政府允许民众针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表不同意见,并适时地对一些“不合时宜”的政策和规定进行调整。

  通过建国以来60余年或战争或和平的手段,以色列已经打破了严酷的地缘政治现实,融入了国际社会。以军通过1948年“巴勒斯坦战争”、1956年“苏伊士战争”、1967年“六日战争”以及1982年“黎巴嫩战争”,占领了大片阿拉伯领土,扩大了边境战略纵深。1979年,以色列与埃及签署《戴维营协议》并建立外交关系,致使埃及退出阿拉伯敌对阵营;1993年,与巴解组织签署《奥斯陆协议》;1994年,又与约旦签署《华盛顿宣言》并建交。这之后,只剩下叙利亚和黎巴嫩两个阿拉伯邻国仍与以处于敌对状态。

  在文化建设方面,建国后,以色列一方面大力弘扬4000年犹太传统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根据其移民社会的特点,鼓励各群体在保持各自文化传统的同时,也认可其他文化并从中汲取营养,实现不同文化间的交融。在此基础上,以色列努力创造一种集东西方文化为一体、熔传统与现代为一炉的新型文化。以政府十分重视继承古代希伯来文化,将希伯来语、犹太历史、犹太律法和《希伯来圣经》作为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必修课;大力普及希伯来语,开设了大量“乌尔潘”(希伯来语培训中心),规定新移民必须学习希伯来语。经过努力,以色列文化在各个领域如文学、美术、音乐、雕塑、戏剧、舞蹈等,各个层次如创作者、表演者和欣赏者,以及各个类型即传统艺术、古典艺术和流行艺术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本报记者 怀畅/整理)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