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
作者:haowj   日期2009-09-22 16:13: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引起世界的关注。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1位。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连续30年的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增长,年均GDP增长率达到9.6%,就经济增长的时间长度和速度来说,在世界范围内是首屈一指的。2008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经达到3292美元,步入了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尤其在2007年伊始的金融、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发达国家和众多发展中国家纷纷陷入衰退时,中国经济依然强劲增长,2009年全年GDP增长率预计将超过8%。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外学者热议和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模式,以便总结和提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经验和规律,以资世界借鉴、参考和中国承前启后。

  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或者具有突出特点,就会有相应的模式提出来。不同的发展模式虽然各有特点,但是也有共性。不同发展模式具有不同的显著特点,但是同一发展模式从不同立场和角度观察,也会得出不同的看法。从客观、全面和实质的角度看,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既不是遵循新自由主义模式,也不是遵循民主社会主义模式,而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的显著特征是公有主体型的多种类产权制度、劳动主体型的多要素分配制度、国家主导型的多结构市场制度和自立主导型的多方位开放制度。

  中国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始终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指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一些环节和方面,借鉴国外合理的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为我所用。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发展不是照抄、照搬国外的发展模式。中国要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要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二者的优势,这正是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中国通过改革,突破了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认为只有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理念,实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如果把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说成“中国模式”,这种模式无疑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因其具有中国特色,可以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对应,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模式、文化发展模式和社会发展模式,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考虑到这种模式的显著特征即公有资本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又可以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公有制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布局、结构和行业的调整,甚至一些国有企业破产倒闭,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不能就此笼统地说公有制经济效率低。正如一些私有制企业破产倒闭,不能证明私有制企业效率低一样。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结果,充分体现了公有制经济的宏观和微观高效益,而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持续发展和未来持续发展,更是归功于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因为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才保证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和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从而保证了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反观之,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是按资分配为主体和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必然出现有效消费不足和生产相对过剩,从而经济总是不断地被经济危机所打断,是不可能长期持续高速发展的。

  中国模式具有四“主”型制度特征

  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或者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区别于其他模式的显著特征,是经济发展的四“主”型制度,即公有主体型的多种类产权制度、劳动主体型的多要素分配制度、国家主导型的多结构市场制度和自立主导型的多方位开放制度。

  第一,公有主体型的多种类产权制度。所谓公有主体型的多种类产权制度是指,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包含资产在质上和量上的优势),发展中外私有制经济。中国在多种所有制的动态发展中注重保持公有与私有之间作为“主体—辅体”的所有制结构。当然,保持这种所有制结构,并非简单地控制私有制经济的上升,而是在私有制经济发展壮大的同时,巩固、发展和壮大公有制经济,始终保持公有经济的基础和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和控制地位。

  第二,劳动主体型的多要素分配制度。所谓劳动主体型的多要素分配制度是指,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要素所有者可凭产权参与分配,经济公平与经济效率呈现交互同向和并重关系。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产权制度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提供了可行性的前提条件。在多要素参与分配的条件下,中国注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不断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第三,国家主导型的多结构市场制度。所谓国家主导型的多结构市场制度是指,多结构地发展市场体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在廉洁、民主和高效的基础上,发挥国家调节的主导型作用。中国经济在保持发挥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的同时,注重发挥国家的计划手段和财政、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既用市场调节的优良功能去抑制“国家调节失灵”,又要用国家调节的优良功能来纠正“市场调节失灵”,实现一种“基础—主导”的双重调节机制。

  第四,自立主导型的多方位开放制度。所谓自立主导型的多方位开放制度是指,要处理好引进国外技术和资本同自力更生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高效利用本国资本关系,实行内需为主并与外需相结合的国内外经济交往关系,促进从追求引进数量的粗放型开放模式向追求引进效益的质量型开发模式的转变。中国注重在结合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控股、控技(尤其是核心技术)和控牌(尤其是名牌)的“三控型”民族企业集团和民族跨国公司,突出培育和发挥知识产权优势,目的是打造出中国的世界工厂而非世界加工厂,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和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型。

  中国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当然,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不仅仅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还是一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中国作为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还是一种转轨模式。比如,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过程中,转轨的速度是渐进的,转轨的步骤是由点到面的,转轨的顺序是以先立后破为主的,转轨的方式是强制和诱导并用的,等等。因此,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可以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借鉴。但是,作为一种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模式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意义,正如一些专家学者指出的,它同样可以为发达国家所借鉴。

  一种具有显著特征的发展模式形成后,就会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同样也可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问题在于,已发生“质变”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同于先前的发展模式;关键还在于,发生“质变”后的发展模式是否还能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就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来说,如果私有制经济的比例上升,而公有制经济的比例下降,但公有制经济始终在量和质上还保持对私有制经济的优势,那么这种经济产权结构的特点,依然是“公有主体型的产权制度”,并且这种“公有主体型的产权制度”可以为“劳动主体型的多要素分配制度”提供前提条件和保障经济长期快速持续发展。相反,如果私有制经济的比例不断上升,公有制的比例不断下降,那么当私有制经济在量和质上都超过公有制经济时,经济产权结构的特点,则是“私有主体型的产权制度”。由此,会引致按资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社会阶层的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加大就成必然的了,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就会断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就会相应丧失。因此,如何保持和完善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是需要学者和中国政府进一步深入思考的。(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