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不仅要明确为什么必须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还要明确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特别是要保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特别是当前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实践证明,在多种非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背景下,经过改革,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了显著提高,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得到了巩固。
中国的经济改革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时有人提出抛弃国有制的私有化观点,并且把市场经济同国有制对立起来,认为要市场经济就不能要国有企业。理论和实践证明,发展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而不是简单地放弃和取消公有制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同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并不矛盾,关键是对国有企业的改革。针对我国长期存在的国有企业效率低的问题,国有企业先后进行了放权让利、扩大经营自主权、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
国有企业整体效益提高,得益于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
现在的国有企业与过去相比有三个明显的变化。一是国有企业数量明显减少,但国有企业的质量明显提高。二是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纯粹的国有独资企业显著减少,大部分国有企业在吸收非国有资本的基础上改制为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即使是国有独资企业,有相当部分也是由多个法人资本组成的股份制企业。三是国有企业不再是政府的附属,已经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基于这些根本性变化,国有企业增强了活力、提高了效率。过去相当长的时期,人们一直为国有企业的大面积亏损而担忧,现在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回升,扭转了国有企业全面亏损的局面。2009年中国500强企业净利润首次超过美国,与世界500强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其中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
过去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现在多种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广泛进入过去只有国有经济才能进入的领域。在这种背景下,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如何体现?这就涉及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科学界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框架中,所谓公有制为主体,不是指以公有制企业的数量为主体,而是指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这个规定不仅给发展多种非公有制经济留出了更大的空间,也明确了加强国家对国民经济控制力、增强国家对市场经济调控能力的途径。现在,这方面的制度调整和改革基本到位。在这场影响我国实体经济的世界金融危机中,这种制度经受住了对宏观经济控制力的考验。
国有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得益于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在不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一般竞争性部门,国有经济没有占主导地位的要求。国有资本退出过度竞争的、不可能有竞争优势的行业,退出长期亏损、无法实现资本增值的企业,让非国有资本进入这些行业和企业。这个过程实际上是资本的置换。国家可以将置换出来的资本再投入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企业行业分布结构的调整,国有经济没有被削弱,而是提高了质量,保持并加强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国有企业和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无一幸免。面对这场来势迅猛的经济危机的冲击,经过30年改革和调整所形成的国有经济经受住了考验。一方面,国有企业在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这充分显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
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部门由国有企业经营,保持并改善了国家的宏观控制力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体现,也是国家安全的基本保证。在这些领域由行政性部门管理改为国有企业经营,既体现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又保持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国家的宏观意志可以在这里得到直接的贯彻。
以金融领域为例:在这个领域中经营的以进入世界排名前列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近期的世界金融危机都是在金融领域中产生的,是私人金融机构以金融创新为名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引发的。私人金融机构的虚拟经济过度,政府监管失灵,其经营活动失败的后果又要全社会承担。而我国的金融机构在这两场金融危机中自身基本上没有产生和引发危机,在危机到来时各个金融机构又能积极响应国家的宏观反危机措施,使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降到最低。各家国有金融机构的效益又极大地支持了国家的刺激经济计划。与此相对照的是,美国政府解救经济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对花旗银行等金融机构“国有化”,美国政府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从反面印证了我国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具有的宏观意义。
垄断行业基本上由国有企业经营,可以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除了金融等领域外,我国的垄断行业主要涉及两大行业:一是资源性行业,如石油、天然气、电力等;二是公共性行业,如铁路、通信、公共交通等。中国500强企业中处于前列的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网公司、工商银行、中国移动、建设银行、中国人寿、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化集团公司,基本上属于这两类垄断行业。
这些行业或者有垄断收益,或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行业,或者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从宏观上讲,这些行业由国有企业经营较私人企业经营,利大于弊。在这些行业中经营的国有企业直接接受国家及其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管,其收益的相当部分通过国家财政由全社会分享。但是,我国垄断行业长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其中有一部分行业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供给能力不足;二是效率低;三是存在利用垄断地位损害消费者利益的问题。
我国在市场化改革中降低了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垄断行业的门槛,提高了这些行业的供给能力,并且引入了竞争。与此同时,国有经济在战略性调整中国有资本更多地集中到了这个领域,从而使国有经济在垄断行业控制地位中得到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承担了我国几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发电量约占全国的55%,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占全国的82%,水运货物周转量占全国的89%,汽车产量占全国的48%,生产的高附加值钢材约占全国的60%,生产的水电设备占全国的70%,火电设备占75%。
垄断行业内的改革又进一步增强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政企分开的改革,将政府部门管理变为国有企业经营,提高了垄断行业中国有经济的效率。经营垄断行业的企业进行拆分,形成同一行业由多个国有企业经营并相互竞争的局面,使垄断行业效率得到提高,服务质量得到改善。由于国有企业经营垄断行业,其垄断收益可以通过财政渠道由全社会分享。垄断行业中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的薄弱部门,可以直接从国家得到资金和政策支持,利用国家力量增强供给能力。
在这场世界金融危机到来之时,虽然垄断行业中的国有企业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打击,但是,从总体上说,国有企业能够积极服从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不但没有趁危机之时利用垄断地位伤害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而且积极贯彻国家扩大内需的举措。国家的4万亿元刺激经济计划,很大部分在这些领域中实施并迅速产生效果。
国有企业在与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中起导向性作用,包括在一般竞争性领域
尽管在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中,相当数量的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明显减少,但是国有资本没有全部退出竞争性领域,还是保留了一批效益好、品牌好的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不仅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增强了活力,而且一般都通过重组、并购和上市的途径形成了较大的规模,成为同行业中的领头羊。
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存在多种所有制企业,不仅存在相互间的竞争,而且存在相互间的学习。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存在所体现的国有的价值,突出表现在较多地贯彻社会目标(社会责任和社会信用)。在与非公有制企业之间的竞争中,国有企业学到了非公有制企业以利润为目标的经济行为,提高了效率,同时又以其突出社会责任目标方面的行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经营行为起导向作用。
国有企业这种社会责任方面的导向作用在应对这场金融危机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场世界性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影响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心。如果面对危机,企业个个忙于自救,搞机会主义,抽逃资金,辞退员工,拖欠债务,其结果只会使危机越陷越深。而在实践中,我国的绝大部分国有企业没有这样做,在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方面以身作则,对其他类型的企业行为起到了导向作用。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