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要成为真正的独立的交叉学科
作者:haowj   日期2009-09-01 10:23: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教育经济学阐释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两者之间的辅成关系,提供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源配置方案和教育发展中的经济决策与管理技术。我国的教育经济学科建立较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教育经济学研究自产生之日起就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始终密切关注现实问题,其研究课题大多都是教育与经济改革中提出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基于这些研究所形成的现有的教育经济学理论框架也是以问题为主导来建构的。这种理论框架可按照问题划分为几大“块”,虽然每“块”内部有相对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但“块”与“块”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

  从学科建设来看,教育经济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还不够成熟,学科的理论基础和体系建设还比较薄弱。使教育经济学成为一门既不从属于经济学,也不从属于教育学的独立的交叉学科,是21世纪教育经济学发展的必然走向,这是学科的历史发展和现实需要共同决定的。

  范先佐,1953年4月生于湖北浠水。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专家组成员、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

  教育经济学是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孕育出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阐释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两者之辅成关系,揭示现代经济发展中教育经济关系之运行规律,提供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源配置方案和教育发展中的经济决策与管理技术。因此,教育经济学是集理论与实践研究于一体,兼容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论,开拓理论新领域与提供应用技术相结合的新兴学科。

  在我国,尽管有关教育经济的思想早已有之,但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教育和经济迅猛发展的产物。因此,在喜迎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回顾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总结这门学科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分析学科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揭示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我国教育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所必须的。

  1979年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正式提出要建立我国的教育经济学。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于1984年9月正式成立。我国唯一的一份教育经济学专业学术性期刊《教育与经济》于1985年正式出版发行。

  20世纪90年代末期学科目录调整之后,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合并,称为教育经济与管理,从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划入公共管理的二级学科。这不仅促使我国的教育经济学研究与管理学科发生密切联系,而且促使一大批具有管理学、统计学等专业背景的学者加盟,扩展了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力量。

  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注是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最大特点

  虽然我国教育经济学科建立较晚且经历了艰难的发展历程,但当西方和苏联教育经济学引入我国后,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工作者很快就不再满足于对国外教育经济学理论“隔岸观花”的介绍和简单照搬,而是紧密联系中国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一些有探索性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点。

  1.强烈的问题意识

  我国的教育经济学研究自产生之日起就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始终密切关注现实问题。从学科开始建立就表现出鲜明的实践性,所选择的研究课题除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外,大多都是教育与经济改革中提出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涉及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其成果有许多在决策与管理中得到运用。

  这些围绕着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已形成初步的理论体系,诸如教育投资的经济价值理论、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理论、教育投资短缺问题研究、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问题研究、教育的生产理论、教育经济效益研究、教师的劳动与报酬问题研究、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问题研究等。

  2.多元化的学术队伍

  在我国教育经济学学科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早期的研究群体主要由教育学和经济学出身的学者构成。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期学科目录的调整,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合并,称为教育经济与管理,从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划入管理学中公共管理的二级学科。尽管对于这种划分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学术规范尚存争议,但在客观上促使一大批具有管理学、统计学等专业背景的学者加盟了这个学科,扩展了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力量,使学术队伍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3.多元化的理论背景

  由于国情和历史的原因,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经济学创立之初,就同时受到了西方和苏联教育经济学理论的影响,并且随着大量西方和苏联教育经济学教材及著作的翻译和引进,我国出版的教育经济学教材及著作的内容大多都是西方教育经济理论与苏联教育经济理论的交叉融会。

  此外,由于我国教育经济学早期的研究群体主要由教育学和经济学出身的学者构成,后又被划入管理学中的公共管理学科,这促使我国的教育经济学研究又和管理学科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实践中,我国的教育经济学研究除了受到教育学和经济学的影响外,还不可避免地受到管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多学科的影响。

  4.多元化的研究领域

  多元化的学术队伍和多元化的理论背景,使得我国的教育经济学研究在广度上有很大的拓展。例如,在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中,常常可以明显地看出有受社会学研究模式影响的调查报告和个案研究,有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理论的大量引用等。

  5.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注重实证研究和规范分析等多种方法的运用,是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又一个明显特点。教育经济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研究内容是要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验证问题、明确事实的,如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问题、教育经费多渠道筹措的可能性等等。在实证研究中,我国教育经济学主要采取调查统计、量化研究、数理模型、经济学模型等多种方式。

  教育经济学的另一部分属于规范研究范畴,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在各自适合的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许多情况下,两者融合所获得的结论优于单独使用其中的一种。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坚持运用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彼此补充、互为支撑,更加有利于学科的发展。

  教育问题涉及的领域十分宽泛,教育经济学研究不能也不应该涉及所有的教育问题。由于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队伍来源的多样化,造成教育经济学研究中有许多问题似乎不是教育经济学应该研究或者说研究不清楚的问题,致使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边界显得模糊不清。

  我国教育经济学学科发展中存在的四大问题

  毫无疑问,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在我国教育经济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

  1.学科的理论基础和体系建设相对薄弱。由于教育经济学还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学科的理论基础和体系建设相对薄弱是在所难免的。其不成熟性体现在研究对象和边界比较模糊,缺乏独立的范畴和相对严密科学的逻辑体系,没有较为完整、独立的理论等方面。

  从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现状来看,现有的理论框架是以问题为主导来建构的。通过分析国内现有的一些教育经济学教材不难发现,其基本上是按照问题划分为几大“块”,在每“块”内部都有着相对完整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等,但“块”与“块”之间只是简单的并列关系,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也就是说,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块”不仅可以随意调整顺序,而且可以单列出来自成一体。这种体系的构建显然与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长期以问题为中心的特点有关。

  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注是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优良传统,也是学科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也必须承认,严谨而规范的学科体系才是学科健康发展的有效基础。如果由于强调对问题的研究而忽略了学科的理论基础和体系建设,那么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就会缺乏后劲,从长远来看也将制约对现实问题的研究。

  2.学科的研究方法尚欠严谨和规范。教育经济学学科之所以形成,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经济学方法的运用决定的,如果脱离了经济学方法的运用,那就谈不上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但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教育经济学是经济学、教育学乃至其他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如果不懂教育学或脱离教育科研方法的运用,那也就谈不上对现实教育经济问题的把握。

  现实问题的研究往往需要多学科方法的共同参与,但学科本身应该是严谨而规范的。例如,经济学和教育学都有社会调查和个案分析方法,但两 者的研究目的、逻辑起点、研究过程是有较大区别的。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中,如果我们需要综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研究方法,必须明确加以区别和说明。但从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现状来看,教育学出身的研究者往往对经济学方法的掌握有一定的欠缺,而经济学出身的研究者往往对教育问题本身的特性又把握不太准确,因而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在方法上尚存在欠严谨和规范的问题。

  3.学科研究对象的边界尚显模糊。由于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队伍来源的多样化,造成教育经济学研究中有许多问题似乎不是教育经济学应该研究或者说研究不清楚的问题,致使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边界显得模糊不清。尽管学术研究不应当划定条条框框,但如果研究对象的范围宽泛得无边无际的话, 那绝对是不严谨的。

  教育问题涉及的领域十分宽泛,教育经济学研究不能也不应该涉及所有的教育问题。假如把教育问题按照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适用程度进行排序的话,从完全适合到完全不适合应该是一个渐变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把完全适合和完全不适合的部分排除开,剩下的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地带了。中间地带的问题并非不能用教育经济学来进行研究,但如果把一些问题的研究硬是牵强附会地与教育经济学扯在一起,就会造成研究对象边界模糊。如果研究者对自己所研究的问题处于哪个地带不能明确认定,那就更应该谨慎处理并谨慎对待所得出的结论。

  4.原创性的研究特别是理论上的创新相对缺乏。由于我国教育经济学的早期研究工作大量翻译、介绍、诠释和运用外国的理论,不可否认存在许多追随、模仿和验证的问题,缺乏原创性的发现和创新性的理论,重复劳动的现象较为普遍。加之教育经济学处于相对发展时期,很多理论本身还不十分完善,即使是那些比较受到公认的理论,能否适应中国的现实国情,仍然需要研究。例如,传统的适用于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的教育经济收益率计算方法,是否适用于中国这种发展中大国的研究就存在很大的疑问。

  “成为真正的交叉学科” 是21世纪教育经济学发展的必然走向。要使教育经济学成为名符其实的交叉学科,关键要处理好学科基本构成要素的交叉性问题,即研究对象的交叉性、研究方法的交叉性及研究队伍的交叉性。

  我国教育经济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教育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从学科建设来看,教育经济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还不够成熟。要使教育经济学成为名符其实的交叉学科,就必须向着经济学与教育学日益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使教育经济学成为一门既不从属于经济学,也不从属于教育学的独立的交叉学科,是21世纪教育经济学发展的必然走向。

  将“成为真正的交叉学科” 作为教育经济学的学科发展方向,是学科的历史发展和现实需要共同决定的。第一,随着教育经济学的发展,研究的对象和问题从总体上来看呈现出如下明显的变化趋势:其一,从以经济和经济问题为中心转到以教育问题为中心;其二,从以宏观为主转到宏观、微观并重;其三,从以教育的外部经济问题为主转向以教育的内部经济问题为主。

  第二,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随着研究对象和问题的变化,单纯地运用经济学方法对研究所造成的制约与局限也在逐渐凸显。

  第三,伴随着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深入,有越来越多的问题脱离不开教育学的参与,而教育学的参与又进一步加深了教育经济学中经济学与教育学的关联。

  当然,应该指出的是,交叉学科的交叉性是体现在所有学科基本构成要素中,而不是所有的研究中。因此,由于交叉学科与它的上位学科或科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交叉学科的研究有一部分甚至可能是很重要的部分在研究性质上仍然属于单一的上位学科或科学范畴,这也是很正常的,不能因此而否定交叉学科的学科性质。

  根据交叉学科的性质,我国教育经济学要成为真正的交叉学科,关键是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研究对象的交叉性

  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是教育问题,但不是全部的教育问题。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中与经济学方法具有适宜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一部分是纯粹的经济问题,另一部分则是受到教育问题特殊性制约的经济问题。要准确具体地界定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范围,需要对经济学和教育学的相关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而这一过程本身就能够体现教育经济学在研究对象上的交叉性。

  2.研究方法的交叉性

  教育经济学研究中运用的方法不能只是单纯的经济学方法,也应该包括教育学的方法。两种方法在研究中不能是简单的线性叠加的关系,而是要实现非线性的交叉。这种交叉并不是要求五十对五十的对等关系。对教育经济学来说,研究方法的主体和基本框架是经济学方法,而教育学方法将以价值观的提供与导向、参与概念体系建构等方式渗透融会到学科研究方法之中。在学科语言上,教育经济学研究所使用的概念体系、研究语言、话语系统应该充分体现出与经济学和教育学的关联,而不是简单的术语照搬和叠加。

  3.研究队伍的交叉性

  从世界各国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来看,最初是经济学学者进行研究,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学者参与到其中。中国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情况有些特别,从事教育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人员,在初期主要是师范院校教育学科的学者,其后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加入到这一队伍中来。教育经济学的研究队伍已经充分具备了交叉学科的交叉性,这既是促使教育经济学向交叉学科发展的原因之一,也是教育经济学向交叉学科发展的前提。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