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路遥的温暖与伤感
作者:haowj   日期2009-09-01 10:50: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路遥


  也许很难有人能理解《平凡的世界》在我心中的位置,当年我们兄弟三人轮番阅读,记得那是大哥从他的一位大学同学那里借来的,特意加了牛皮纸书皮,厚厚的一大册,字小如蚊,密密麻麻,我至今都怀疑那是一本盗版书。

  那些年,我们兄弟三人各自为理想和谋生挣扎奋斗,辛酸一言难尽。三个农村的孩子,都不愿意在人世间碌碌无为。许多时候,我都会想到《平凡的世界》中的兄弟孙少安和孙少平,他们的人生之路与我们兄弟几个常常是那样的相似。因此,这部小说是真正现实主义的、真正写给我们这些平凡人阅读的。

  如果现在过早地谈论我的阅读史,有两本书在我的心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一本是《平凡的世界》,一本是《鲁迅全集》。这两本书几乎支撑了我对人生和这个世界的理解,前一本书让我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后一本书让我警惕这个社会,怀疑我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前一本书让我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后一本书让我回到现实的地面;前一本书让我浪漫和懂得生活,后一本书让我学会愤怒和思考。这两本似乎很不协调甚至风格互相矛盾的书恰恰成了心中的经典,不至于让我在一个方向上找不到归路。尽管《平凡的世界》与鲁迅的著作差距很大,但在一个固执的读者心中,它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我无法比较它们在我的心灵中的重量,但至今都无法忘记的是那种对于《平凡的世界》的阅读后,对生活本身所散发出来的美好与诗意的热爱;而我也同样不会忘记,在阅读完《鲁迅全集》之后,我对现实社会所抱有的那种深深的失望与愤怒。如此,我才似乎感到了一种生活的真实。

  也是因为这种内心无法消散的情结,我对一切关于鲁迅和路遥的出版物都有很高的兴趣,在收藏了他们各自的全集著作之后,依然对那些形形色色的不同版本与研究著作保持了强烈的购买欲望。对此,我在2008年购买了由李文琴编选的《路遥研究资料》之后,今年在书店看到了由评论家李建军和邢小利所编选的《路遥评论集》。在发觉两本书收录文章大多相同的情况下,我还是依然进行了重复购买。这对于我这个穷书生在买书上一向都十分挑剔的情况下是很少见的,也是极为不理性的。仅仅是这两册关于作家路遥的研究文集,我忽然发现了自己对于这位已经离我们远去的作家的感情并未因为时间的流逝而稀释。也是通过阅读这两本书,我发觉自己对于理解路遥和他笔下的人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路遥是一个很有精神魅力的作家。在自己短短42年的人生中跋涉过了极为艰辛的路途,出生在贫困的陕北,童年时因为家中贫困而被过继给伯父;因为对于城乡巨大差异的愤怒,他曾经发誓要娶一位北京城里的姑娘,后来他如愿以偿,但婚姻生活并不幸福;他曾经写过各类文学作品,只是为了能够改变命运;他不要命地连续写作,将文学创作比喻为翻山越岭,从一个小山头向另外一个更高的山头迈进。最终,他倒下了。有的作家一生平淡,但笔下的世界风起云涌;有的作家一生充满传奇,而笔下的作品同样波澜起伏。显然路遥是属于后一种。

  我在2009年的《散文》杂志上读到一篇关于路遥的纪念文章,尽管回忆的片段很破碎,但读来还是慨叹不已,仅仅因为是关于路遥的,我将那篇文章读了数十遍。而关于路遥的文章,就我所读过的,我认为高建群的《扶路遥上山》写得最动人也最深刻,我在网上读到一个资料,讲到路遥去世的追悼会上,高建群当场念诵,很多人失声痛哭。关于路遥,他这样写道:“在这个地球偏僻的一隅,生活着一群有些奇特的人们。他们固执。他们天真善良。他们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他们自命不凡以致目空天下。他们大约有些神经质。他们世世代代做着英雄梦想,并且用自身去创造传说。他们是斯巴达和堂吉诃德性格的奇妙结合。他们是生活在这块高原的最后的骑士,尽管胯下的坐骑已经在两千年前走失。他们把死亡叫做‘上山’,把生存过程本身叫做‘受苦’。”

  对于路遥的文学创作,我认为这是一种关于道德和精神气质的写作。路遥就像一个背负着十字架的圣徒,他写的是他自己,但他并不是为了自己写作。他是为了自己才写作的,是因为过去所遭受的那样多的耻辱与苦难,是对生活的渴望与热爱。但他又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写作,如果是仅仅为了自己,他可能不会那样早就离开我们,他可能会去写更多得来巨大回报的作品。但没有,他坚持的是一种文学的崇高,他的写作是为了表达一种声音,是告诉这个社会,那么多与他命运曾经相同的人必须依靠自己才能够获取幸福,那么多身受社会不公平、遭受生活磨难的人,他们不会因为这种不公平而不择手段。因此,路遥的写作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反抗,这种反抗让更多的人在对生活的热爱中不断求索,绝不满足。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