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年届八十却仍然睿智风趣、充满活力,他从事民俗学研究56年如一日,如今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而奔走各地,被称为“空中飞人”,他就是民俗学家乌丙安。
和乌丙安聊天,你会发现,“山寨”、“QQ”等新词时常从他嘴里蹦出来,对于我国各民族以及世界各地区的民俗文化,他更是无所不知。乌丙安的学生们都说,老人家胸中酝酿了一个数据库,只要你输入关键词检索,就有惊奇发现。
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乌老的渊博来之不易。从“反右”运动开始,他进入了长达20年的人生“重灾”期。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乌丙安回忆说,在“文革”期间的农村艰苦生活中,有了三千多个田野工作日。在那些日子里,他结识了许许多多的农民、工匠、艺人甚至巫医神汉等各类人物,这使他对民俗传统、底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有了最真切的了解和最直接的参与,这是今天用多少经费和精力也难以得到的宝贵财富。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