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时代变迁中的中国元素
作者:duanxp   日期2009-09-17 15:25: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9月10—12日,2009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举行。从纯正的“中国红”地毯到巨龙腾飞的显示屏图案,无处不在的中国元素成为该次论坛的一大“看点”。

  无独有偶,近日,“春城”昆明数名发型师设计了名为“凯歌”、“中华魂”等的国庆发型,将中国元素注入自己的设计理念,向新中国60华诞献礼。

  不论是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活字印刷、中国画,还是近年来在不同的国际场合出现的象征中国的标识,“中国元素”作为全球化视野中中国文化的具体表征,已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象征符号。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成果初现,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从非主流上升为主流,中国电影中频频出现的传统服饰和带有民俗意味的中国元素让外国人惊叹不已。”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现在,西方的经济与文明在成熟中渐渐衰退,而充满活力的亚洲各国却日益繁荣,尤其是中国近几年蓬勃发展,中国元素开始被当做主流,在艺术、电影、文化等领域不断被展示。”

  中国元素为世人关注并不始自今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作为中华文化较为直观的物质载体,中国元素正以不可抵挡的态势风靡全世界,直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中国文化为内容的“视觉盛典”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中国元素到底指什么?如何看待中国元素折射出的时代变迁?时代变迁中的中国元素走向何方?怎样使中国元素承载更多的中华文化?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在影视传播、戏曲表演、文化人文界颇有造诣的专家,请他们从不同的视角解读中国元素。

  电影、戏剧:中国元素风靡世界的先声

  一年前,好莱坞梦工厂拍摄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赢得好评,影片集聚了中国元素的诸多代表,如熊猫、武术、竹林、亭院、卷轴等,被誉为“写给中国的情书”。从《卧虎藏龙》、《英雄》到《功夫熊猫》,电影为中国元素、中国文化的传播开辟了阳光大道。“没有中国元素的片子我是不会拍的”,无疑,张艺谋导演在传播中国电影和文化事业上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尝试。

  尹鸿是国内各大电影展的常客,每一部新片上映都要请他这样的专家先睹为快。他告诉记者,中国电影所呈现的中国元素真正引起世界关注,始于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中国第五代导演,1980年代后期他们频繁在国际上获奖。严格地说,这时期电影表达的中国元素更多体现在历史文化层面,张扬了中国向现代转型之前的人性和人道主义,表现了中国社会现实的变化带有启蒙主义文化的色彩。这一时期的电影奠定了中国电影的基础,也使中国的一些婚丧嫁娶形式,各种各样的器皿、茶叶,包括中国红等等中国元素被世界以猎奇性的态度所关注。

  “改革开放以后,影视业进行了产业化改造,拍摄了一些以《英雄》为代表的作品,大手笔的制作和娱乐元素使得中国电影在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上有了很大突破。虽然这批商业性电影的受众增加了,但是文化含量大幅度下降。中国元素变成了娱乐元素,更多的是夸大并使其具有视听的效果。这些电影对武术、宫廷文化、琴棋书画,包括中国色彩,各种各样与西方历史上、物质上有差异的东西,甚至兵马俑等中国元素进行了一些传播。电影中中国元素的放大,虽然在客观上起到了迎合西方市场需求的作用,但其中的文化内核不够饱满,碎片式的元素在片子里植入得比较多。”对此,尹鸿向记者表示了一丝遗憾。

  中国戏曲学院是培养戏曲新秀的摇篮,该院谢柏梁教授向记者娓娓道来,“1929年,梅兰芳先生到美国、欧洲演出京剧和昆曲,使中国戏曲文化得到最高层面的展示。无论从戏曲表现方式、美学展演形态,或者美轮美奂的服装色彩和凄美的故事情节,都体现了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既是东方的又是西方的价值底蕴。很多人甚至提出,梅兰芳的演出直接启发了苏联斯坦利、德国布莱希特的戏剧观的深化,也对西方百老汇和好莱坞的艺术家有借鉴启迪作用。梅兰芳以后,特别是在2002年昆曲被列为人类口头语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中国戏曲出国演出很多,但遗憾的是,在文化层面、精神层面和学术层面都没有达到梅兰芳当时的影响力。”

  商品抑或娱乐 中国元素的内核

  从“中国风”到中国元素,从动感的隐喻到静态的欣赏,中国元素始终是一个朦朦胧胧的理念,似乎可以将所有与中国关联的东西统统纳入其中。北京奥运会后,有人曾将中国元素总结为十大元素。厘清这一理念的内核显得尤为重要。

  谢柏梁认为,中国元素是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标志性名片和一些事物的思考。试图把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中国社会、中国经济各个门类的标志物或者形象可感的东西通过艺术的方式加以展示,通过实体的方式加以明确,它是一个几乎包罗万象的东西,所有的因素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巨大的实体“中国”。而中国本身是有历史时态的,有文化的内涵、美学的内涵和哲学伦理的内涵。

  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对此持怀疑态度,他认为,中国元素是个抽象的概念。一是因为很难找到真正代表中国的元素,而这种元素只有中国才有,其他国家没有。二是“中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概念,所指范围也不同。之所以有“中国元素”的概念,更多指的是一些具体的方面,比如电影中的中国功夫,它是作为娱乐而出现的。世界上很多国家、很多人只是缘于猎奇或者出于功利的角度去看待中国元素,他们并不一定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我认为,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中国元素是汉字、中医、中餐和武术,它们可以说是‘人文版的四大发明’。”山东大学副校长陈炎向记者介绍他的观点,“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四大元素的普及性很高,对世界的贡献很大,最为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

  中国元素应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对于中国元素的未来走向,专家们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尹鸿认为,如何使中国元素本身包含一种中国精神、包含中国文化的内在价值至关重要。不管是表达“和”、韧性,抑或是刚柔相济的精神,这是未来中国电影、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传播中国元素面临的问题。早一批走国际电影节道路的电影,它的中国元素主要包括哲学元素、思想元素;到了大片时代则更多地变成商业元素;未来要变成主流元素,既要有普遍性,又要有特殊性,既能为全球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又要有中国文化自身的特点。这个元素拼在一起不是一个大拼盘,不是简单的猎奇,它本身在于融汇成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是与世界相通的。

  陈炎强调,中国元素一直存在着,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慢慢显现出来,未来中国元素的走向仍然要尽可能保持它的原形,保持文化外壳中的文明内核,这样才能在多样化的世界中负载文明,才会有前途。毕竟,文化不是抽象的,有用才是它的内核。

  “现在,传统的元素到了交汇的时代、融汇的时代,同时也是混乱的时代。全世界各国都把别的文化元素拿来为己所用,中国未来也会这样,有一些元素是固有的,有一些是会改变的。从长远来看,中国元素的传播应该纳入国家文化战略当中去,成为一种自觉的展示。应该用战略的思维去自觉思考,从自发到自觉,从局部到整体,从战术到战略,这是一个国家文化自信心的表达,也是一个经济大国必须要跟上的。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中国元素要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从自发到自觉,从地方到中央,从仁人志士的追求到整个国家产业的历程。”谢柏梁对未来中国元素的走向充满信心。

  事实上,人们注意到中国元素更多是被艺术家或设计师所运用,它在传播文化上的作用还相对比较弱,正如葛剑雄所说,软实力的关键是实力,软的硬的则在其次。

  葛剑雄分析,一种元素、文化的流行离不开两个层次,一种是通过权力强制别国接受;另一种是把它变作商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化是从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提炼出来的,离开这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就谈不上文化,离开一定的生产方式谈论中国元素的流行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英语不是世界上最完美的语言,之所以普遍,在于英国在工业文明时代可以凭借实力去推行它的文字和语言;二战以后的美国也是如此推行它的价值观,这都是必然。如今,中国经济实力日益强大,国际地位提高了,作为一个中国人,首先应该了解自己的文化,了解它在历史上的变迁,过分宣扬中国文化中的某一个元素是不对的。要以开放的态度看待文化,要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的缺陷,认识到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方面,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弘扬先进的文化,这才是最关键的。

  也许,人们并不能说清中国元素是什么,但是谁又能否定中国元素的客观存在和光鲜夺目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