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国情考察札记
陪读爷爷的故事使我们感慨良久,它让我们看到,国家出台的农村政策使西部地区的农民解决了温饱,并且开始有条件憧憬子孙的美好未来;也使我们看到,重视教育这个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怎样在今天人们的血管中流淌,激荡。这是一缕穿透贫困的亮光!
“陪读妈妈”的名称最早指去新加坡陪孩子上学的中国母亲。中国国内的“陪读妈妈”是指放弃工作,改变居所,随同孩子去外地就读,照顾其生活并管束其行为的母亲。这一群体在当今中国农村已不罕见。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调研时还发现了一位陪读爷爷,他的故事使我们久久不能平静。
在离县政府不远处的一个建筑工地,我们拜访了这位陪读爷爷张汉明。张汉明大爷今年68岁,老伴67岁,他们养育了4个女儿,1个儿子,家住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平峰镇堡湾村,曾是村里的会计。他对我们说,2004年他就开始在西吉县城一边打工一边供孙子女在县城上学,成了陪读爷爷。现在和老伴陪两个孙子女在县城读书。
为什么大爷不在农村安度晚年,还要离开家乡到县城打工做陪读爷爷?原来是子女的成长经历给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使他毅然决定无论吃多少苦、受多大累,都要供孙子女在县城学校读书,以补偿对子女受教育不足所欠的“债”。
张大爷的二女儿、儿子读到初中,而他的大女儿是文盲,三女儿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张大爷大女儿当年非常喜欢读书,而且上学全免费,当她自己跑到学校把书本领回家准备上学时,却遭到母亲的打骂,母亲说:“你要在家里带弟弟妹妹,干农活,哪有时间去上学?”就这样,大女儿被迫成为中国几千万文盲中的一员,导致了后来的贫困。
三女儿今年42岁,她的经历使人泪下。当年她上学后,学习成绩一直特别好。然而,遗憾的是当她读到小学三年级时,由于贫苦,不得不辍学回家放羊。这给三女儿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刺激,不幸患精神病,现在生活仍不能自理。本来三女儿的病只要住院两个月就基本能医治好。可是家里缺钱,连吃饱饭都成问题,只在医院住了一个月,病情略有缓解,但没有完全恢复正常。提起三女儿,张大爷手指心口对我们说:“我心里痛啊!”听到这句话,一股酸楚在我们心中骤然升起。
儿子排行老四,今年38岁。由于老伴在怀他时,张大爷得了肝病,卧床八个月,老伴心疼他,把家中的食物都给他吃,结果自己严重营养不良,导致儿子一只眼睛先天性失明,身体也弱,长到了3岁还站不起来,只念到小学四年级。现在儿子已经结婚,生了两女一男,大女儿和儿子跟着爷爷奶奶在县城读书,二女儿留在村里上小学。因儿子残疾不能外出打工,张大爷不得不在年近七旬时,还外出打工做陪读爷爷。
讲完几个孩子的故事,张大爷说道:“我一辈子没把子女培养出来,现在只要身体能动,一定要把孙子女培养出来。”一句简单而朴实的话语,表达出大爷内心的美好期望。
由于政策放开,农民如今可以自由外出打工挣钱,特别是近年取消了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借读费,张大爷的愿望才得以实现。不过,大爷的身体状况很差,患有前列腺肥大,已经做过两次手术。但是,往日彻骨的伤痛和今天美好的期望,酿成无比强大的动力,使他在年近七旬时仍然为孙子辈的教育而走进打工者的行列。目前,张大爷老两口在建筑工地附近租了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小屋,屋内摆放了两张略宽的单人床和简陋的木箱子,每月房租100元。张大爷的老伴负责买菜、做饭、洗衣、送饭等家务。四口人每月的所有花费就靠剩余的500元钱来维持。老伴说:“节省着点,也够花。”在这间屋子里,我们看到墙上贴着大爷孙子女的“三好学生”奖状,这是他生活的精神支柱。
当问及为什么没有带二孙女来县城读书时,张大爷感慨地说:“最初孩子到县城读书需要交赞助费,我们没有那么多钱,只能带大孙女来。2007年秋季,区里开始对县城义务教育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了,就把孙子也带了出来。我们感谢国家政策呀!”说这些话时,他的眼里噙着泪花。
陪读爷爷的故事体现了当地人告别贫困的努力和对子女教育的强烈渴望。这个故事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教育消费的排序。教育消费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属于发展性消费。我们看到,张大爷在生存性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后,没有急于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而是把教育消费排在首位。有形的消费排序表明的是无形的价值观的排序。这反映出大爷对子女教育的极端重视。第二,为了孙辈的教育,以63岁的年纪外出打工,变不可能为可能。固原地区沟壑纵横、十年九旱、土地贫瘠,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定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晚清名将左宗棠曾慨叹这里的贫瘠:“陇中苦瘠甲天下,固原苦瘠甲于陇中。”由于靠农业不足以维生,外出打工被当地政府称为“铁杆庄稼”,打工收入占农民收入的40%以上,组织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情况成为考核干部政绩的标准之一。我们调查发现,能否外出打工是这里贫富分化的重要因素。张大爷的儿子是残疾人,不能打工;大爷已是半劳动力,对孙辈的教育渴求使他在63岁的时候加入打工者行列,选择做陪读爷爷,表现了中国农民对教育的渴求极为强烈。
陪读爷爷的故事使我们感慨良久,它让我们看到,国家出台的农村政策使西部地区的农民解决了温饱,并且开始有条件憧憬子孙的美好未来;也使我们看到,重视教育这个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怎样在今天人们的血管中流淌,激荡。这是一缕穿透贫困的亮光!
艾青曾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今,我们想说:我们的眼中还充满着希望,因为这个时代,因为这个伟大的民族。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