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
由华裔名人组成的百人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公布了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25%的美国人对华裔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见和否定态度;23%的美国人反对亚裔竞选美国总统;24%的美国人不赞成与亚裔通婚;7%的美国人不愿意他们公司的行政总裁是亚裔。这种偏见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歧视。百人会会长邓兆祥评论说:“民意调查的结果令人吃惊。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美国人对美国的亚裔存在严重偏见(尽管美国亚裔并非是没问题的模范少数群体),反对给他们以均等的机会和权益,这种偏见会阻碍美国成为一个更强大、更和谐的国家。”?
全球化使文化一体多元,同时也多元一体。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融合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璀璨夺目。因此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沟通能力愈加凸显。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概念及能力本身的构成见仁见智,本人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能力,也是一种现代社会理念在多元文化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也可视作微观层面上一种世界观、哲学观、文化观和社交观。具体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念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多元化?
文化多元的发展是一个无争的历史事实。三千多年来,希腊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传统、希伯来文化传统、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等都始终深深地影响着当代人类社会。文化发展依赖于人类学习的能力和将文化知识传递给下一代的能力。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每一代人都会为他们生活的时代增添一些新的内容,其中包括他们吸收、创造以及受外来文化影响所产生的东西。这里,既有纵向的继承,也有横向的开拓。前者是对主流文化的“趋同”,后者是对主流文化的“离异”;前者起整和作用,后者起开拓作用,两者对文化发展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横向开拓尤其重要。对一门学科来讲,横向开拓意味着外来的影响、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利用和对原先不受重视的边缘文化的开发,这三种因素并时发生,同时改变着纵向发展的方向。
三种因素中,最值得重视、最为复杂的是外来文化的影响。以今天西方文化为例,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美国,到处可以感受到非洲的雕塑和音乐、日本的版画和建筑,以及中国园林布局和装饰的影响。至于20世纪20年代随着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墓葬的出土,在西方电影、爵士乐、时装款式、舞蹈服饰、珠宝设计诸方面涌动着的古埃及热就更不必言说。直到20世纪90年代,埃及金字塔还是美国最著名的游乐场所拉斯维加斯艺术设计思想最重要的灵感之源。正是不同的文化差异构成了一个文化宝库,诱发灵感而孕育新的文化成果。没有差异,就没有变革和借鉴,就没有文化的多元现象和多元发展,也就没有现在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从另一角度看,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而且更是一个国家的身份证,一个民族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它丰厚的物质积累和充足的现实财富,更取决于它能在什么高度上给自己的经历打上永恒的印记,而文化正是这种印记的承载者和记录者。文化疆域里一直进行着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彼此之间相互冲突、排斥、借鉴与融合,从而大大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
全球化一般是指经济体制的一体化、科学技术(尤指电讯网络)的标准化,全球化使某些强势文化呈“同化”或“吞并”其他文化之势,全球化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似乎很难两全。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全球化的趋势,多元化问题也就不可能提出来。从本质上看,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和吸收不是一个“同化”和“合一”的过程,而是一个在不同环境中转化为新事物的过程,正如中国古人所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因此,我们应在全球意识的观照下,以新世纪的眼光,培养和加强民众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开发人类共有的文化资源,着力解决世人面临的共同文化问题,并以此作为本民族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文化平等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前提
在跨语言交际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如何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和自身文化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文化和语言一样,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存世的约有6000多种语言),每一种文化的出现和存在都有它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民族和种裔的特性使得世界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人也是如此,一花一国,众人百相。地球无我照转,世界因我多彩。所谓的强势文化只是相对而言,并不具有时空的永恒性。所谓的弱势文化也只是相对而言,并不时以自身的某些特点和特色影响着其他文化,并在世界文化领域里占有一席之地。日风、韩流、欧美潮、中华热,推波助澜,此起彼伏。以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世界文化潮流的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各领风骚。
有些政府对外来文化的渗透极为敏感,对外来语的“入侵”通过立法予以反击,或通过行政干预进行设防。譬如法国文化部每年要颁布必须予以清除的外来语“黑名单”(主要是英语),旨在维护他们眼里的高贵优雅的法兰西语言的纯洁性。韩国政府通过议会表决将首都的名称由“汉城”改为“首尔”,使之更接近英语“Seoul”的谐音。当然,对堵击、清剿外来文化和外来语的过度反应和欠妥举措,不少有识之士也予以抨击和批评。
由于近代西方国家的快速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青年盲目崇拜和过分羡慕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极力模仿西方文化的一招一式,同时不遗余力地贬低和摆脱母语文化,其结果必然是既不为也不可能为目的语文化所接受,很难跻身主流社会。与此同时,又逐渐失去了母语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成了文化边缘人或文化流浪汉。由华裔名人组成的百人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公布了一项民意调查(详见文后“链接”),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美国人对美国的亚裔存在严重偏见。
另一方面,也有少数人盲目陶醉于祖国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排斥华夏文化以外的任何其他文化,疏于交流、自我封闭、唯我独尊。这种狭隘的文化观十分有害,康乾盛世后中国社会走下坡路的惨痛教训与此类文化观不无关联。因此,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的文化观均不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拓展。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素是理解、传播、交融?
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并不限于理解某一特定文化中那些不同于母语文化的现象,也不是力求获得对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彻底了解,事实上也不可能。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它与文化的其他部分的关系犹如纲与目的关系。大量调查显示,东方文化中的社会价值至上和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价值至上是产生诸多差异或诧异的主要原因。在国际化进程中,大多数有海外经历的人能自觉变换视角,跳出社团价值至上观的束缚,用个人价值至上的观念来看待和评价外国人的所作所为,他们对域外人的某些言行不仅理解,而且还加以欣赏和赞赏。跨文化交际中所说的理解是指交际双方变换视角,摆脱自我文化价值观的定势和惯性,以对方的文化价值观来审视和评价,从了解、理解、进而到谅解和善解对方的言行,设身处地,见怪不怪,容忍和尊重异域文化与母语文化间的差异性,甚至是那些反差极大的文化现象。文化间的交流和交融后会皈依人类原本属性,激发人类原始爱心和慈悲;亲情、和善、关爱;尊重自然、尊重传统、尊重和谐秩序;休戚与共,和睦相处。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另一要素就是传播。早在20世纪30年代,吴宓为清华大学外文系制定的五个培养目标之一便是“会通东西之精神而互为介绍传布”。一个外语学习者实际上是一个跨文化交际者,同时又是一个母语文化使者。这是一种特殊的双向型能力,其中包括明锐犀利的比较眼光和思维,善于诠释不同点,更精于揭示共同点,通过跨文化教育,培养国人传播和交流东西文化的使命感,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的交融不仅体现出一种思想境界,而且也是一种科学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大文化观。文化的交融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产生于理解,丰富于传播,交融过程就是继承和丰富祖国文化遗产、推动世界文明进程的过程,通过各个层面的快流通、大交融,打造现代世界的新型文化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仅仅固守自身文化的纯洁性,抵制外来文化或异质文化的先进成分,她前进的步伐必然放慢。此外,母语和目的语水准的提高相得益彰,对母语和目的语文化的理解互相促进,同时,人格与素养也将更趋完整和完善。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