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近代历史有一个特点,我们对它拥有的资料越是繁富,思考得越是深沉与持久,它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惊奇和兴味就越是历久而弥新,这就是笔墨难摹的复杂性。
这里有三类市政机关、三个司法体系、四种司法机构(领事法庭、领事公堂、会审公廨与中国法庭)、三个警察系统、三个公交系统、三个供水系统、三个供电系统,电压有两种,法租界是115伏,公共租界是220伏,有轨电车的路轨宽度也分两种。
这里人口多元。国内人口八成以上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湖南、山东等18个省区。同乡会是他们最熟悉的组织,同乡是他们最亲切的关系,名目繁多的会馆、公所,诸如浙绍公所、徽宁会馆、泉漳会馆、潮州会馆、四明公所、三山会馆、广肇公所、平江公所、锡金公所、江宁会馆、京江公所、山东公所、湖南会馆、楚北会馆,为同乡寻找工作、排解纠纷、申诉冤屈、子女就学、看病就医、办理婚丧嫁娶之事,发挥重要作用。千姿百态的地方话、地方菜、地方戏,成为各路同乡认同的重要标志。外侨人口最多时超过15万,所属国籍最多时超过60个,包括英、美、法、德、日、俄、葡萄牙、意大利、奥地利、丹麦、瑞典、挪威、瑞士、比利时、荷兰、西班牙、希腊、波兰、捷克、罗马尼亚、乌拉圭、印度等。各种总会是他们最重要的社交场所,包括英国人为主的上海总会、美国总会、法国总会、德国总会。日本人则自成社区,讲日本话、住日式房屋、吃日本料理、建日本神社、办日本学校、出日文报纸,将虹口地区建成了“小东京”。
这里货币多元。外国银行由于受到治外法权的保护,获得在中国发行货币的权力。几乎所有“重要的列强”都有银行在上海发行过货币,确切可计的有18家,其中英国4家、美国3家、日本两家,法、德、荷、比各一家,还有5家是合资银行。它们发行各种面值、各种文字、各种颜色、各种图案的纸币,英国女王头像与孙中山头像、自由女神像与赵公元帅像同时出现在上海货币市场上,光怪陆离,莫此为甚。
这里教育多元。除了国人官办或民办的学校之外,有教会办的,有租界工部局、公董局办的,还有外侨团体办的。有在美国注册,用英语教学、英语考试的,如圣约翰大学,也有用法语、俄语、德语、日语教学的,学制、教员、教科书、教学方法、毕业文凭五花八门。
这里宗教多元。宗教门类之多、教务之盛、信徒之众,均为全国其他城市所罕见。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等五大宗教在这里都相当繁盛。佛教方面,到1949年,上海地区有各种寺院近两千处,龙华、玉佛、静安为其著者,信徒难计其数。佛教各大宗派在这里都有活动,包括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律宗、密宗等。全国有影响的高僧大德风云际会,住锡沪上,弘传佛法。上海城市佛教在全国独步一时。道教方面,1949年以前,上海有道院、道房117所,海上白云观、南市城隍庙为其著者,有道士3000人。道教的两大宗派——正一派与全真派,在这里都有重要发展。伊斯兰教方面,到1949年,上海有清真寺20座,小桃园清真寺、福佑路清真寺、沪西清真寺为其著者,掌教阿訇58人,穆斯林1.74万人。天主教方面,1949年以前,上海是天主教在江南传播的基地,徐家汇天主教堂、佘山天主教堂名闻遐迩,上海教区共有19个天主教修会,427座天主教堂,外国主教、神父、修士、修女六百多人,中国神父、修士、修女近九百人,信徒13万以上。基督教新教方面,到1949年,上海地区基督徒达4.3万人,教堂280座,教职人员八百多人,其中外籍传教士三百多人。英国伦敦会、美国长老会、圣公会、浸礼宗、卫斯理宗等宗派在这里都有发展。除此之外,犹太教、东正教、锡克教、理教也很有影响。
至于语言多元、报刊多元、饮食多元、服饰多元、建筑样式多元、娱乐方式多元,早已为人们所习知,毋庸赘言。
近代上海城市的这种复杂性,在人类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研究如此复杂的城市生活,从多时段、多角度、多侧面切入比较理想。为此,“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在卷目设计方面,既有以空间为维度展开的,如关于公共活动场所(茶馆、饭店、旅社、浴室、广场、菜场)、公共娱乐场所(公园、影剧院、书场、游乐场、跑马厅、跑狗场、赌场)和校园生活的研究;也有以职业、阶层为维度展开的,如关于买办、医生、报人、律师、科学技术工作者、舞女生活的研究;还有以国别、民族为维度展开的,如关于英国人、美国人、法国人、日本人、俄罗斯人、犹太人、印度人的研究。各卷关注点以广义的社会生活为主,包括人们的居住、饮食、衣饰、交通、娱乐、交往、婚姻、家庭、风俗、习惯、工作环境、工作特点、收入、消费等方面,兼及其政治态度、精神生活。
历史研究需要关注宏大叙事,也需要关注日常生活。如果能够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关注宏大叙事时兼及日常生活,在关注日常生活背后有宏大叙事意义,更为理想。丛书汇集主要集中研究上海城市生活,除了上面所述的学术因素,即上海城市生活的极端复杂性强烈地刺激了我们的研究兴趣,我们还有一个奢望,就是通过这项研究的展开,试图探究一下彼此悬殊的异质文化在相对平静的状态下,是如何相遇、共处、交流、融合的。这是一个历史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是一个全人类已经面临、无数学者正在关注的重大问题。
以近代上海与今之世界相比,同构、相似之处极多。近代上海实为一小世界,今之世界实为一大上海。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