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鹤鸣深处思故园
作者:haowj   日期2009-09-16 10:25: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鸣鹤园》

  [美]舒衡哲/著

  张宏杰/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6月第1版


  泱泱数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向来不缺乏历史,从江南到漠北钟灵毓秀的神州大地亦有不少姿态万千的园林,五十六个民族争奇斗艳的华夏沃土更催生出源源不竭的语言艺术。而经由犹太裔美国女学者舒衡哲教授敏锐的目光和细腻的笔触,历史、园林和语言艺术在位于北京西郊的鸣鹤园这一隅载有太多故事的土地上聚焦、融合,演绎并折射出至真至美而又耐人寻味的别样风景。

  很难界定《鸣鹤园》是一本怎样的书,史料汇编、园林索引、散文游记、哲学思辨、主题诗摘……或许都有一点。每个要素都是从“园”点向不同角度延展开来的一条线。览读之间,人不在园中,而在高处的时空大幕前,手执一柄遥控器,不时被眼前的历历过往所吸引。

  鸣鹤园位于北京大学校内,得名于清朝嘉庆帝之子惠亲王绵愉,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惨遭焚毁,此后它默默注视着历史的兴替。1993年,在犹太裔生物学家和慈善家亚瑟·赛克勒夫妇的资助下,昔日的皇家园林遗址上,一座亚瑟·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落成并开放,以全新的方式纪念和缅怀着峥嵘岁月。

  本书作者的故园之旅由此开始。在一次次对过去的追溯、探访和考证中,她掀开历史的厚重帷幕,对园林和历史展开深入思考,关照和慰藉着那些在历史颠簸中饱受创伤的心灵。

  艺术有时可以承载历史的创伤。园林巧妙融合满族的道德传统和儒家的美学原则,成为清朝贵族在多事之秋排解幽情、隐退冥思的去处。园林是一个人、一个时代思想的象征,随盛世而荣,随战乱而衰,随侵毁而灭。“鸣鹤”之名寄托着园主人不逐名利、但求“真之喜悦”的思想标的。可惜,蔚秀园之于奕 ,朗润园之于奕 ,鸣鹤园之于绵愉……园林最终和主人一样,成为与真理相悖之时代的牺牲品,只留下一堆残垣断壁,纪念着那个消失的世界。在美被暴力粉碎的暗夜里,当侵入者点燃手中的火把掷向圆明园飞檐斗拱的屋角时,仙鹤飞走了,满园衰草沉默不语。

  园毁了,历史的碎片仍然珍藏在人们心中,如同一枚“干枯的果核”得以保存,借助光影和文字反复诠释和再现,等待在风暴之后焕发新生。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本书作者与周一良、季羡林等一一长谈,仔细聆听、温和叙述了那段被破坏的快感笼罩和吞噬的日子。正如季老所言:“牛棚里制造的恐怖气氛,同佛教的地狱比起来,远远超过印度的原版。”在凛冽的寒风中,一些人憾然殒去,还有一些则像朱光潜和王瑶那样,透过默立不倒的翼然亭望到了冬日里依稀的暖阳,打开了通往内心的一扇窗户,凭借希望与忍耐熬过了严冬。亭顶消失的鹤影,早已化为自由的精灵,长驻在人们心中。

  “总能寻到一丝嘶哑的声音,如果我们仔细聆听。”最终,园林和博物馆结成共同唤醒往事的“联盟”,释放出人们内心无限的慨叹,继续着对历史的执著。透过尘封的往事,来访者仍能发现它那残缺之美。鸣鹤园,依旧讲述着它的故事,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声细语。晨光中,仿佛还有一个身影,带着感同身受的沉重与直面历史的忧虑,继续着对美和艺术真谛的探寻。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