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象山书院 明德·志道·做人
作者:haowj   日期2009-09-16 10:09: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象山书院,与岳麓、白鹿洞、丽泽三书院并称为“南宋四大书院”,由南宋理学宗师陆九渊创立。

  陆九渊(1139—1192),字子静,江西金溪青田人。南宋孝宗乾道八年考取进士。淳熙二年应吕祖谦之约,与朱熹会于江西上饶鹅湖寺,互致论辩,朱熹主“道问学”,认为“物理既穷,则吾知自致”,陆九渊倡“先立乎其大,则反身自得”,即“尊德性”,但他们都很难说服对方。淳熙十三年受朝臣排挤,陆九渊归乡讲学,听者常有二三百人。

  淳熙十四年,陆九渊到江西贵溪访游,登览县城附近的应天山,发现这里虽然交通不便,但环境幽谧,特别适合修心养学。因此间有山石,形似巨象,于是陆九渊改其名为象山,并决定迁居于此,筑屋一间,号为象山精舍。好学之人闻讯纷纷前来问学。精舍讲学与众不同,首先,书院没有正式的学舍,众弟子只是以陆九渊的斋舍为中心,依山体形势各自建房居住。其次,也没有学田,学生自备干粮,或者自行耕种山间坡田。这里没有学规,每日清晨鸣鼓会众,但是升座揖拜的礼节很严格。陆氏办学的宗旨是“明德”、“志道”、“做人”,除了自己讲论之外,其他时间则让生徒自行研习,有何疑惑,随时问难,他便因材施教,“就其长而成就之”。其最让人称道的是在教学中采用禅宗“机锋”式的谈话,破除粘滞,使学生有所感悟,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效果很好。陆九渊在这里讲学五年,他的心学思想体系终至大成,他曾对学生说,“道不远人,顾人离道耳。”五年以来,先后就学者有数千之多,象山精舍成了“陆学”的大本营,以至于当时流传有“非从学象山不得为邑寓贤”的说法。

  绍熙二年,陆九渊奉召知荆门,离开象山,临行嘱托弟子傅季鲁代为主掌。但次年陆九渊便病逝了,象山精舍凝聚力渐减,不久又遭韩侂胄“庆元党案”,象山精舍也随之衰落凋敝。绍定四年,陆九渊弟子杨简的得意门生袁甫,以江东提刑的身份巡视贵溪,他以应天山交通不便,上书朝廷,在贵溪县城河对岸的三峰山下重建象山书院。次年,朝廷赐下“象山书院”匾额,以示尊重。自此以迄南宋末年,象山书院再次成为传播“陆学”的中心。

  有元一代,书院无人问津,几近销声匿迹。此后,象山书院屡废屡兴,时代虽有变迁,思想亦有兴替,但人们以象山为名的兴学精神却不绝如缕。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