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平,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经济学、统计学、社会调查等。2009年,荣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先进个人。
林燕平,一位普通的知识女性,却正在做着一件极不平凡的事情。她20世纪80年代初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系,90年代末在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国际社会科学专业完成了博士论文《从产业结构、人口结构、教育结构分析中国地区间收入差距》,获得博士学位。2002年10月,她作为西部“博士服务团”的一员,赴宁夏社科院挂职副院长两年。其间,她利用假期走进了以“苦瘠甲天下”著称的西海固地区的山村,观察、记述、思考着中国贫困地区的“三农”问题,撰写了力作《山村的守望——西海固骆驼巷村实地考察》。“三农”学者李昌平如此评价她——“中国学者的榜样”。
她是一位“十年磨一剑”的研究者。自1999年回国,她历时10年出版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山村的守望——西海固骆驼巷村实地考察》,真实地描述了西海固地区的农民生活,再现了我国西北偏远山区农民的生存现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农村实地考察报告。社会学家陆学艺为本书亲自作序,并在学术价值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003年春节前夕,林燕平第一次走进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骆驼巷村。从此,她以一个普通人的脚步走进骆驼巷村的每户人家,以一个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视角观察、记述骆驼巷村的农民生活,以一个独立行者的思考读解骆驼巷村农民的生存发展现状,并且找到了可以延续自己前期研究的平台。林燕平认为,骆驼巷村的实地调查,是她的学术研究从宏观到微观的一次转型。这个转型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个学者连续性的思考。
从2003年开始,林燕平对骆驼巷行政村的120户回民、391户汉民进行了入户调查,记录了包括农民的生活状况、生产状况、人口状况、教育状况等的原始数据。2006年8月下旬,她完成了骆驼巷行政村实地考察报告。2007年6月通过了国家社科基金的鉴定,以“优秀”等级结项。
她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林燕平在书中回忆了第一次走进骆驼巷村的感受——这是一种从未感受过的撕心的震撼,这是一种不能用言语表达的震撼,这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碰撞的震撼。面对农民的现实生活,她感到自己在这之前一些从理论到理论、从数据到数据的研究显得苍白无力;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但却不了解中国而感到惭愧。同时,她认为:作为一个学者,观察、记述、思考变化着的中国、变化着的农村,共同探索中国发展、中国农村发展以及中国贫困地区发展的现在与未来,是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就这样,林燕平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她所热爱的“守望乡村”的事业。在调研过程中,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她和同伴住在废弃的乡政府办公楼里:床是两条长凳上搭的一块木板,外加一张桌子、一个小火炉、一只茶壶和一只水桶。
她一干就是5年多,一次又一次地往返于北京与宁夏的西海固地区,来往于图书馆与调研实地,与老乡们同吃同住。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6年的艰辛调查,她撰写的《山村的守望——西海固骆驼巷村实地考察》一书,2009年2月由方志出版社出版。书中翔实的第一手数据和大量鲜活的事例得到了学术界的充分肯定,被学界认为“是以乡村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的新的起点、新的标杆,是一个知识分子怀着对国家和民族强烈责任感的学术力作”。
她是一位让人尊敬的爱心使者。从2003年起至今,林燕平每年都要用不少时间深入到宁夏南部山区,了解回、汉农家的生产、生育和教育等现状,并且与当地农民结下了深厚情谊。
林燕平还与骆驼巷村的贫困农户攀穷亲。六年多来,她和骆驼巷村的许多村民交上了朋友,村民们都亲切地称呼她“林老师”。有一次,林燕平在骆驼巷村逐户调研时,身后一直跟着一个神情恍惚的妇女。村支书告诉她这位妇女名叫李俊香,因孩子出生后不幸夭折,精神受了刺激。林燕平决定亲自去李俊香家看一看。走进破旧的小屋,院子里站着4个衣着不整的孩子,炕上堆着两床破棉被,灶房一口铁锅、几只碗,这就是她家的主要家当了。在调查的时候,李俊香突然犯病,林燕平当即带李俊香进城看病,陪着她化验、检查,自己掏钱支付了全部费用。从那以后,林燕平每次路过李俊香家,都要带上一些日用品去看望她,问长问短,还帮助她家盖了新房子。现在,李俊香的病情渐渐有了好转,每次见到林燕平脸上总是带着感激的笑容。
她让辍学的孩子重返课堂。有一位林燕平资助过的女孩曾给她发过这样一条短信:“林阿姨,最近还好吗?好长时间没和您联系了。在我的心里,您就和我妈妈一样那么亲切。我考研初试过了,351分,新疆大学生态学专业,谢谢您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我知道您很忙,但在百忙之中,别忘了照顾自己,注意身体。”林燕平经常会收到这样的短信。几年来,她不仅帮助骆驼巷村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还先后争取各种资金50多万元、自己掏腰包数万元,资助51名贫困女大学生的同时,对固原各县区730名高中生、184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孤儿学生给予帮助。
在当地,“林博士”是方圆百里最温暖的名字,她深深扎根在乡里乡亲质朴的心里。林燕平说:“我的后半生就是要把这个课题坚持下去。今年我55岁,只要我能跑得动,我就一直做下去,5年跟踪调查一次……”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