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研究流动人口是时代需要
作者:haowj   日期2009-09-10 09:59: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段成荣,1965年生于重庆。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代表作有《跨世纪的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专著)、《人口迁移研究原理与方法》(教材)、《我国流动儿童状况研究》(论文)等。

  我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和平时期规模最大的人口迁移和流动。大规模的迁移和流动人口,需要科研工作者开展深入的分析研究。由于感受到时代的这种迫切需要,我在毕业担任教师之后,很快地就将自己的研究主攻方向确定在人口迁移和流动研究上面。

  我最初的研究主要围绕自由迁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保护流动人口的权益等理论问题上,如发表在1992年第8期《科技导报》上的论文《论劳动力流动的作用与地位》等。

  在研究过程中,我渐渐地发现,人们对于流动人口的讨论,常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双方各执一词却缺乏一个共同的讨论基础——事实到底是什么?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对于流动人口,整个社会是“底数不清、情况不明”。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讨论清楚问题,更无助于合理、有效对策的探讨。于是,我从1995年开始系统地研究如何定量地揭示我国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的基本情况及背后的规律性,并陆续撰写了几十篇相关的研究论文。比如,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束后,为了及时、准确地反映世纪交替之际的中国人口诸方面状况,国家统计局组织编写了《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全国卷),我承担了其中“人口迁移”部分的写作,全面地分析了当时我国人口迁移、人口流动、城市内部人户分离等方面的状况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又如,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各行各业都在认真地总结和梳理30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作为专门研究流动人口的科研工作者,我深知改革开放给大规模人口流动创造的重要政策环境,也深知流动人口对我国30年经济奇迹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亦深知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尚任重而道远。在这样的背景下,非常有必要对30年来我国人口流动的规律性作出认真的分析和总结。为此,我花费较长时间撰写了论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九大趋势》,比较全面地梳理了我国人口流动的规律,并以此为根据提出了今后流动人口工作中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这些论文,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际工作,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基础信息。

  在系统开展上述定量研究的同时,我认识到研究方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于是,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人口迁移研究”课程,先是作为选修课为有兴趣的学生讲授。在逐渐成熟之后,该课程现已成为人口学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根据多次讲授的经验和体会,我还编写了教材《人口迁移研究原理与方法》,系统地介绍相关的理论和方法。

  在对流动人口的总体情况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进一步观察到流动人口中的一些特殊群体需要更多的关注。首先进入我视野的是流动儿童。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在我国城市中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这些儿童在城市里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我一方面通过深入的实地调查对流动儿童的生存状况、义务教育、心理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另一方面利用人口普查等大型调查资料对全国流动儿童的各种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撰写了10多篇研究论文。其中,我利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撰写的《我国流动儿童状况研究》和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撰写的《我国流动儿童最新状况》等论文,成为了解我国流动儿童规模、结构、分布、义务教育状况等重要信息的基础。

  在研究流动儿童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到,很多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把孩子留在了农村,这些孩子因为不能和双亲共同生活在一起而在情感、心理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我把这些儿童称为留守儿童。我在调查过程中接触到的农民工朋友流露出的对远在家乡的留守儿童的思念、担忧和牵挂,使我感受到了关注留守儿童是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于是,我从2003年开始系统地研究留守儿童问题。我在这个领域发表的系列研究成果如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撰写的论文《我国留守儿童状况》,对于开展与留守儿童有关的科研和实践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女性在我国流动人口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大量女性流动人口的出现和存在,一方面对于流动人口大军在城市生产和生活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预示着很多重要的未来变动趋势。与此同时,女性流动人口还面临一些特殊的困难和需求。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对数千万女性流动人口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当我发现这一领域还是一片空白时,我再次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最新完成的论文《中国女性流动人口状况研究》就是我应对这份责任的第一张答卷,希望以后会有更多、更深入的相关研究出现。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