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我随父母到台湾时,还是个中学生,每天沉溺在阅读中外文学书籍中,作家梦极为炽热。当时的台湾一切都才开始起步,包括文学。几家有限的报纸副刊,全是前辈知名作家的作品,作为一个没有任何文坛渊源的少年人,实在看不见什么出头的希望。
20世纪60年代刚去欧洲时更是雪上加霜。那时的欧洲华人数量极少,既无中文报纸,又无处购买中文图书,要看中文的报刊杂志,全靠台湾寄来。想从事文学创作的志向,仿佛是梦想在沙漠里寻找绿洲,希望非常渺茫。结果我成了一个有完整专业训练的、领有执照的美术设计师。在欧洲做过几年美术设计的工作,相当的得心应手,还得过奖,收入也颇丰厚。但是心情并不愉快,因为我忘不了文学,想从事文学创作的心仍然活跃。
与此同时,美国的台湾留学生中,已有人以海外华人为题材创作文艺作品了。留学生活的甘苦、语言和课业、亲情、婚姻、思乡、经济艰困等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挫折与无奈,都是写作的好材料。
那时出国不易,海外作家的现身说法,无疑给国内读者提供了一个窗口,他们由此能够窥视外面的世界。所以这类作品非常受欢迎,海外作家亦愈来愈多,造成一时的文学创作潮流,被称作“留学生文艺”。
中国文学的种子还没有传播到欧洲
当“留学生文艺”在美国和台湾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欧洲还是“白茫茫一片大地”,不但没有华文文学,一般欧洲人对中国语言亦兴趣缺乏,态度冷漠。譬如瑞士苏黎世大学的汉学系只有一个学生。英、德、法几所大学的汉学系也仅有两三个学生。
那时台湾青年最大的梦想是到美国留学,到欧洲去的是少之又少,因此所谓“留学生文艺”,其实就是台湾到美国的留学生,写他们在美国的生活。欧洲除了一个叫王镇国的比利时留学生,偶而在台湾的报章杂志上,发表一些描写海外生活的散文外,另外的只有我。因旅行的国家不少,把所见所闻写成游记,寄给台北《自由谈》杂志去发表。倒也还受读者喜爱,总计约写了20万字。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游记不够成熟,也算不得文学,因此从未有付诸出版的打算。
其实,欧洲对于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和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地区。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一批与欧洲渊源甚深的作家,如徐志摩、老舍、林徽因、苏雪林、凌叔华、巴金、戴望舒、许地山等等,是活跃于中国文坛,表现得最杰出的作家。他们的思维方向和创作笔触,多少都受到欧洲的写实主义、浪漫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影响。可惜的是,他们虽然把欧洲的文风带回到中国的大地上,却不曾在欧洲洒下中国文学──也就是今天所称的“海外华文文学”的种子。
早期欧洲华文文学发展概况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有一群留欧的中国青年,特别是在法国攻读文、法或艺术科的学生,如张道藩、徐悲鸿、谢寿康、邵洵美、蒋碧微、郭有守等人,极想趁着在欧洲的时机,向西方人引介一些中华文化的概念。他们成立了一个文艺团体,名叫“天狗社”,每个月出版一次手抄的单张报,内容全是刚刚萌芽的白话体的文学创作,有新诗、散文、杂文和艺术评论。虽然是由留法学生主办,也寄往英、德等国,那儿的留学生也热心地寄文稿来。“天狗社”活跃了几年,可惜后来这些学生学成归国,“天狗社”的一切也随之终止。
20世纪70年代初,德国的热心侨民出钱办了一本《西德侨报》刊物,交由留德学生负责编辑,数十页的一小薄本,内容多样,按月发行,全由字迹秀丽的同学手抄。“老”的编辑们学成归国,新的留学生立刻接手,足足维持了30年,非常不容易。在那些年里,《西德侨报》扮演了欧洲侨民精柛食粮的角色,也给日后的欧华作协培养多位基本作者。还要一提的是,在60年代之前,即所谓的“欧洲华文文学的石器时代”,德国就有一位传教士出身的汉学家,翻译了数本中国的经典作品:《易经》、《孙子兵法》、《水浒传》等,据说译得甚好。
70年代后欧洲华文文学的发展
欧洲华人社会在生态上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是近三四十年的事。台湾的注意力不再只集中于美国,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两岸都有大批的留学生涌向欧洲。中国与欧洲在经贸、科技、艺术、文化等方面也渐渐的有了接触。对欧洲人来说,中国不再只是地理上的名词,而是与之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实体。而欧洲各国华人数量都大量增加,华人社会的结构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变化中的新侨社里,知识分子占了很大的比例,其中也有爱好文学、以写作为专职的,欧洲的华文文学便自然而然地诞生了。
今天的欧洲,据说华裔居民已有200余万,其间有相当大的部分来自中南半岛。他们中很多受过华文教育,亦有人能用华文创作,与台湾和大陆出来的作家们相互呼应,便成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欧洲华文文学的作家群。
由于欧洲幅员广大,华裔人口住得分散,加之在异乡生存不易,都要为生活奋斗和忙碌,这些华文作家很难有机缘相识。真实的情况是,每个人在自己的居住圈,繁忙工作之余,偷闲默默耕耘,写出激荡在胸中的感情、感想、感觉和对人生的期许与兴叹。这个写作的族群,是孤单而寂寞的。
欧洲华文作家协会的创立
有鉴于此,我早就有心组织一个文学会社,让这些各自孤独耕耘的人,获得以文会友、相互切磋的机会。经过我一年多的努力,“欧洲华文作家协会”于1991年3月在巴黎成立。
中国语文和华文文学,对今天的欧洲人来说,已经不再陌生。一些大学的汉学系报名学习者众多,多到甚至要严格筛选或在学习过程中淘汰。在某些国家,譬如法国、德国、瑞典、瑞士等国的中学里亦设有中文课程,供学生自由学习,算做课外活动的一种。这对旅欧的华文工作者是极大的鼓励。我们设想着可能有那样一天,欧洲不仅有金发碧眼的华文文学的读者,也有一批作者。事实上,现今的协会里,就有了纯粹土生土长的欧洲籍会员。
“天狗社”之后,曾经断断续续有人想成立文学组织,却始终未能成为事实。“欧洲华文作家协会”是欧洲有华侨史90年以来,第一个全欧性的华文文学组织,在巴黎成立时,台下有女会友感慨落泪。我被推举为首任会长,至今是欧洲华文作家协会永久荣誉会长。
我从上任起就培植接班人才,以期这个会能永远继续下去,为中华文化在欧洲的发展传播做点什么。如今协会成立已近20年,发展迅速,人才辈出,培植了众多新作家,会员来自19个国家,涵盖13种语言。他们不断与当地的主流文化团体或大学的汉学研究部门合作举办文学集会,还出版会员文集。虽无固定经费支持,却能保持正常运作和良性成长,不断创作新篇,按时召开年会或参与欧洲以外的文化交流活动。如今的欧洲华文文学,已进入成熟、稳定阶段,会员里有名家亦有新秀,前景一片光明。
作者小传
赵淑侠,1931年生于北平,祖籍黑龙江。瑞士应用美术学院毕业。旅居欧洲三十余年,最后移民美国。
她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专业写作,以《我们的歌》一书成名。共出版作品30余种。2009年最新作品有长篇小说《凄情纳兰》及散文集《忽成欧洲过客》。其中长篇小说《赛金花》及《落第》已拍成电视连续剧。《我们的歌》出版后,受到海内外读者热烈反响。1980年获台湾中国文艺协会小说创作奖,1991年获中山文艺小说创作奖,200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终身成就奖。
1991年3月16日,“欧洲华文作家协会”经过赵淑侠的奔走筹划,在法国巴黎成立。赵淑侠自认这是她对“海外华文文学史”所做的最令她自豪的工作。此外,她还担任过“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会长和瑞士全国作家协会、德国作家协会及国际笔会会员。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