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成:从缩小经济差距到以人为本
作者:duanxp 日期2009-09-10 09:38:00 《
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者按:本报第19期(2009年9月1日出版)关于西部大开发十周年的“特别策划”文章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本版再刊出学界的相关讨论文章,以飨读者。专家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西部大开发迄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9年到2004年。按照“十五”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基础设施建设主要表现在交通上改造干线机场、新建支线机场,使西部中心城市通航;新建公路、铁路,缩短城市间距离。退耕还林还草等大规模生态建设不仅保护了生态,还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加强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建设、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效。同时,大开发促进了西部地区的观念更新。
第二阶段是从2005年到2009年。大开发的主要目标从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转移到人的发展上,从缩小经济总量差距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转到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并将教育医疗保障提上重要日程,加快基本服务均等化进程。此外,中央提出要根据资源环境和生态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发展潜力等因素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的理念和设想。发挥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要实现这个目标,通过市场化方式促进欠发达地区将人口从生态脆弱、土地贫瘠、水资源短缺的地方转移出去,是一条重要路径。这不仅有利于人口向发达地区和城市流动,将土地留给生态,以便发展旅游经济、发展特色经济,还能帮助西部农民增加收入,彻底摆脱贫困,拉动国内需求。
当前西部大开发也面临着一些其他问题,比如金融发展滞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滞后、对社会事业支持力度不够、边境经济合作区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困难重重等等。今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支持西部发展:一是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使西部人民得到实惠。二是环境保护、人口要素流动、增加农民工收入等方面要有大的突破。三是发展特色经济上,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四是西部幅员辽阔,现在城市规模普遍较小,应该培育新的增长点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本报记者 周悦/采访整理)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