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10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西部开发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去西部地区资源税很低,西部大开发后,资源税的提高速度并没有跟上资源价格的增长速度。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就提出要推动资源产品价格的市场化,资源产地可以通过提高资源价格来收益,现在资源价格是提高了,但投资商都是中央企业,资源价格提高的好处大部分没有留给当地。
今后西部的发展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应该充分考虑当地实际,真正做到因地制宜。西部能源密集、土地辽阔,在能源排放和资源政策的管制上应该有所放松,以改变由于指标限制无法使用土地,导致有好的资源项目却无法开展的现状。第二,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这里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点主要在东部,实际不是这样,很多看不见的、转移的支撑力量来自西部。没有西部廉价的劳动力和廉价的资源做后盾,东部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本。第三,扶持西部特色产业。西部特色产业很大程度上是指农副产品产业,利润低、竞争激烈,需要政府给予技术推广,建立流通组织,培育市场体系。可以考虑对西部农产品加工业实施免税扶持政策,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区域联合发展模式不仅是西部今后发展的新契机,还有可能是下一步我国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前不久,国家正式出台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中区建设能将分散的各个工业城市凝聚起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关中本来就有很强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西安,科技密集度高,通过规划,这一优势能够延伸到甘肃,带动性更强。关中地区制造业基础比较雄厚,基础设施建设减小了交通障碍,加上在人力资本和土地方面的优势,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生产基地。近年来,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显而易见。关中地区投资回报率高,而且地处陇海线的交通关节点上,能够带动沿线城市群的发展,会吸引国际国内大量资金投入,西部可以成为制造业、重工业、资源型工业的支撑点,能够真正拉动内需。
西部经济区的措施非常重要,资源价格开始上升,资源收益留在当地的做法已经开始体现出西部本身具有的优势。这表明向东倾斜的政策开始有所改变,只要不刻意向东倾斜,按照市场价格来开发资源,西部也能够发展起来。如果下一步能够像关中—天水、成渝经济带这样建设区域性重点,给予特殊的地区发展政策,就能够带动大量资本投资。(本报记者 周悦/采访整理)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