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张海洋 王鹏:西部开发需要调整思路和理念
作者:duanxp   日期2009-09-11 09:43: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距今已经10年,其中变化最大的是人的观念,西部人逐渐接受了国家和主流社会的发展观,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资源和权益竞争的理念。冰川萎缩导致江河源湿地减少、地下水降低导致坎儿井干涸、以农治牧分割草场导致草原退化、西部居民到东部城市务工引发当地治安问题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积累着生态危机和社会矛盾。因而西部开发需要调整思路和理念,以便在解决上述问题时取得更好的成效。

  其一,要有整体的中国观。我国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东有港澳台地区,西有蒙新藏自治区;内有少数民族,外有海外华人和世界格局。国家的发展目标、政策方针和行为理念要兼顾这些要素的需求,不能顾此失彼。其二,要树立整体的人类观。人是生物和文化并行进化的产物,个体人类的生命都是线性的,但人类作为社会共同体的成员,还拥有一条循环的社会文化生命,人类因此就要做生活资料和人口生产以外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平和民族文化的再生产,正是这种生产把人类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西部大开发不能只看到西部在科技或物质上的欠缺,还要高度重视西部在道德伦理上的资源和优势。其三,树立科学发展观。张光直教授生前指出,西方文化传统是破裂型的,其后代总要放弃或革除前代的东西才算创新。与此相比,中国和东方的文化传统则是延续型的,其后代总要继承前人的一些东西。我们今天把西方的发展哲学叫“社会发展史”或“社会进化论”,把中国传统的发展哲学叫“文化生态学”。中国人今天的科学发展观,首先就是一种从“社会发展史”转向“文化生态学”的发展观。其四,树立互惠博弈观。西部少数民族为新中国成立作过贡献,在改革开放中,正是因为西部人用自己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支持了国家建设,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局面。在今日市场经济和社会开放条件下,我们更要结合西部特点,通过政策创新来营造能让少数民族与主流社会公平博弈的机制。其五,树立各民族文化公平传承观。西部发展的优势始终在于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传统。中国要做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也正是这些。因此,今后的西部发展应该避免单纯追求经济指标的传统模式,国家要通过营造东西部之间平等和相互尊重来追求我国各民族文化公平传承的前景。这样的西部发展才能促成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