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日本政治史上的重要时刻
作者:duanxp   日期2009-09-10 09:02: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年8月30日,民主党在众议院选举中获得480个席位中的308席,而执政的自民党仅获得119席,这是日本政治史上首次一个在野党在大选中取得众议院绝对多数席位,也是从20世纪90年代日本酝酿向两大政党体制转变以来首次实现朝野两大政党轮换执政。因此,这次民主党执政在日本政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日本政治的影响也是深刻的。

  向两党制迈出第一步

  冷战时期,日本长期由自民党一党执政。冷战结束后,日本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民众要求对社会各领域进行改革的愿望日益强烈,政治改革首当其冲。1993年,在选举制度改革之后的大选中,连续执政38年的自民党落败,冷战时期形成的以自民党和社会党为主的两相对峙的“保革对立”的格局也随之瓦解,日本政坛上未能出现一个可与自民党相抗衡的在野党,因此取代自民党执政的是七党联合政权。即便如此,这个联合政权由于各政党之间的矛盾和缺乏执政经验也未能长期执政。后来,自民党虽然再度执政,但已今非昔比,为了掌控国会多数席位不得不与其他政党组成联合政权。而在野党经过政坛的大浪淘沙逐渐形成可以在国会和自民党抗衡的民主党,但由于民主党成员很多是从自民党中分化出来的政客,在政见上与自民党相差无几,所以长期以来在日本并没有形成预期的两党轮流执政的机制。

  然而,自民党执政的固有弊端始终未能克服。小泉内阁以后的自民党政权运营不力,治国乏术,民怨沸腾。小泉虽然以搞所谓“剧场政治”一时赢得选民拥护,成为战后执政最长的内阁之一,但在经济和社会政策上却留下很多隐患,如加剧了国民收入的不平等、在解决医疗等老龄化社会问题以及地方发展问题上应对失策等。其后的安倍、福田和麻生都出身政治世家,在解决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上束手无策。安倍、福田在面对政局艰难之际弃官而逃,在国民中造成极坏影响;麻生在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推动日本经济复苏方面也难以得到国民的首肯,支持率连创新低。麻生在上任后就酝酿解散国会实行大选,以期扭转颓势,争取主动,但在久拖之后不得不宣布解散国会,但此时已是大势已去,回天无力。选前民调显示,民众已经厌倦自民党,民主党获胜已成定局。

  因此,此次选举与其说是民主党获胜,莫如说是自民党惨败,是民众抛弃了自民党,愿意让一个新面孔来试试。这从选举中许多自民党老政治家落选、民主党新人大量涌现可以看出人心思变的热切愿望。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主党获胜虽有偶然性,但从日本政治的发展来说却是历史的必然。

  政党轮替能否顺利

  如果说民主党执政是日本实现两大政党轮替制度的第一步,那么这一制度能否顺利实施还要看今后民主党和自民党如何作为。

  首先,要看民主党能否担起执政的重任,应付各种挑战。第一,民主党能否实现它在竞选纲领中的许诺。民主党竞选纲领主要有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在政治上,民主党提出要进行政府结构改革,改变以官僚为主导的政治模式,实现能够代表国民意愿的政治主导,如成立国家战略局这样的机构,废除政府和执政党政出多门的“二元政治”。在经济上,提出了广泛的改善民众生活的政策,如发放儿童津贴、高速公路免费、废除暂定汽油税率、活跃地方经济等。这些问题都要有新的财政来源才能实现。还有如何重建经济,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是民主党政府必须回答的问题。第二,能否协调好联合政权内部的不同意见。民主党虽然在众议院取得绝对优势,但在参议院仍未能取得多数,为保证在参议院的有利地位,民主党决定与社民党和国民新党组成联合政权。但是联合执政党之间有些主张未必能统一,可能会影响以后的合作,如民主党和社民党在自卫队参与国际维和行动等外交、安全政策上就存在不一致之处。第三,民主党内部能否在党内人事上妥善协调、和衷共济也是顺利执政的关键所在。民主党内部存在诸多派系,特别是前党首小泽一郎在党内拥有众多的追随者,他在赢得这场选举中也贡献甚多,如何避免在党内出现两个权力中心,已经受到评论者的关注。

  其次,还要看自民党能否经受住这次大选失败的考验,改革重建,并承担起在野党的责任,对执政的民主党起到监督作用,为新的政党轮替做好准备。日本舆论评价此次自民党的失败如同遭遇雪崩,许多传统上属于自民党的选区都纷纷失守,这使自民党在政坛上的力量严重萎缩,后继乏人。而由于在国会中议席减少,得到的政党经费也要相应减少,这又使自民党的运营面临困难。更重要的是,自民党能否从这次失败中接受教训,彻底改变长期作为执政党所形成的积弊和惰性,重新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在民主党执政期间,自民党能否做好一个在野党,这也是日本政党轮替能否顺利进行的题中应有之义。

  因此,此次大选在日本政坛引发强烈地震,改变了日本的政党力量结构,但目前就说日本已经完全实现两大政党体制,或者说已经形成取代“1955年体制”的“2009年体制”还为时尚早,尚需时间的检验。

  日本的新民族主义

  此次大选在日本政治史上的另一个意义是,日本的新民族主义政治诉求将得到进一步伸张。冷战结束后,日本政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民族主义色彩日渐浓厚。如果说,自民党是想在日美同盟的框架下提高日本外交的自主性,那么,民主党则是试图动摇这一框架,或者说是想对这一框架进行某种符合自己要求的修正。

  民主党在对外政策上,已经提出要中止对印度洋美军提供后勤加油、调整驻冲绳美军基地和修改《日美地位协定》,这引起美国方面的高度警觉。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就任后首次访日时就要求约见民主党领袖,美国官员和学者也都告诫民主党不要走得太远。有的美国学者甚至就此认为,战后日美同盟的体制已走到终点。日本可能模仿德国,因为德国在本国人民的眼中重新取得了主权,而不仅是美国在该地区的一个卫星国。日本国内舆论对民主党的主张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希望民主党保持外交、安全政策的连续性;另一种认为目前美国的衰落扩大了日本外交政策选择的空间,有可能在日美关系的某些方面有所突破。

  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日本在对美关系上受到严重制约。长期形成的同盟体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而且民主党虽然有修正日美关系的想法,但并非要否定日美同盟。民主党作为在野党提出的竞选纲领,在执政时能否完全兑现,还是一个未知数。因此,日美关系如何演变,还要看以后的发展。

  与对美外交相对应的是亚洲外交。由于亚洲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中国的发展,使日本外交逐渐向亚洲倾斜,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日本在亚洲外交上面临很多问题。民主党公开表示要甩掉参拜靖国神社等历史包袱,为进一步发展同亚洲国家的关系创造条件。但是日本同亚洲国家之间存在的问题也不会瞬间就可完全解决,特别是在对华关系上,日本一方面会更加密切同中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另一方面对中国的防范也不会消除,这使日本难以放弃日美同盟。因此日本在发展同美国和中国的关系上,将会向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民主党执政或许有可能加快这一转变。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