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后市场原教旨主义时代:经济问题考验民主党执政能力
作者:duanxp   日期2009-09-11 08:5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在日本第45届众议院大选中,在野的民主党获得全部480个议席中的308席,以压倒多数成为议会第一大党。民主党获胜的主要原因,一是自民党的“失政”丢掉了选民,民心思变;二是民主党的选举策略正确,在“政治即数量”(田中角荣语)的民主制度下,其打出的“民生牌”迎合了多数选民的胃口。

  但是,只要浏览一下民主党竞选纲领中的主张和承诺就会留下这样一种印象,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等广义的经济问题上,民主党对如何“花钱”来改善国民生活安排得甚为精细,而对如何增加经济发展活力、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却几乎避而不谈。国民生活的改善归根结底要靠财富的创造和增长,对新一届民主党政府来说,能否在经济问题的处理上把握平衡并有所起色,将是对其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

“民生”大礼单,选战奏奇效

  近20年来,自民党虽然勉力维持政权并力图通过改革打开局面,但是经济萎靡的状况没有好转,失业增加,贫富差距扩大,基尼系数由1993年的24.9%升至2002年的38.1%,“一亿中流”的社会基础瓦解,不少厌倦了自民党政治的民众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票投给民主党的。

  民主党借此“天时”夺得政权当在意料之中,但大选中以308席对119席压倒自民党多少还是出人意料,究其原因,可以说是民主党的竞选策略收到了实效,其打出的“国民生活第一”口号及开列的那份为改善民生而送给国民的“大礼单”起了关键作用。在这份礼单中,民主党承诺新生儿生产补贴由42万日元提高到55万日元,孩子从出生到中学毕业享受年均31.2万日元补贴,免除公立高中学生学费并向私立高中学生提供补助,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养老金及保险制度并提高标准,老年看护者月工资增加4万日元,减轻地方政府公共事业费负担1万亿日元,取消全国高速公路收费及汽油、购车等附加费,中小企业法人税由18%降至11%,为国民的新职业培训提供每人每月10万日元补贴等。粗略统计,国家若实行上述财补、减税、减负措施,财政负担约18万亿日元。

  很显然,与自民党笼统而原则性的执政纲领相对照,民主党这种以量化形式直白表达的惠民措施更得民心,其竞选战术的设计者抓住了注重现实利益的民众心理,而这种心理在日本的民族文化中本来就有深厚基础。 

节支不开源,“免费午餐”难 

  对于渴望好日子的普通民众来说,民主党的承诺首先是起到了画饼充饥的作用,也不必怀疑民主党执政后是否要真的履行诺言。问题是这些承诺何时、多大程度上会成为现实?即便成为现实,有关的财源又如何解决?即便暂时解决,如果国民经济不见起色、国家财政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善,这些“免费的午餐”又能维持多久。对此,日本朝野已有微词,“不管多好的政策承诺,找不到财源就等于空话”。

  2008年日本的一般财政开支约83万亿日元,靠增加预算来实施民主党的民生改善计划显然不现实。根据民主党的竞选纲领及其政策说明,这笔庞大的费用将通过调整预算结构和杜绝浪费来解决,即从现有的预算框架中挤出这笔财源,其方法是彻底改变官僚主政局面,由政治家掌管国家预算大权,并在首相的直接领导下编制预算。

  但是,且不说政治家掌管预算同样会存在种种问题,通过压缩政府其他开支来筹措民生改善财源的设想要成为现实也非易事,官僚及反对党的抵制不难想见。由于公共资源的分配调整将损害层面更宽的特定社会集团的既得利益,“改革”引起的任何反抗都会影响新政府的根基。为了确保巩固政权的第一目标,执政后的民主党或许会为竞选承诺的“缩水”或“延期兑现”找到各种理由。

  改善民生作为一种施惠于民的政策当然会受到民众的欢迎,但是这种“花钱”政治必须以社会财富的创造和不断增长为基础。2008年,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为500多万亿日元,而国家债务余额的最新统计已高达827万亿日元。在国家债台高筑而税收无法增加的现实情况下,民主党取悦于民的庞大“民生”计划如何突破财政瓶颈,强制推行是否会导致“父债子还”甚至“孙还”。如若出现后一种结果,日本民众还会接受一个只对现代人负责而不对后代人负责的政党或政府吗?

经济振兴策,何处破难关?

  此次众议院大选,民主党提出执政五原则、新政五对策和对国民的五承诺,自民党则从“安心”、“活力”和“责任”的角度出发伸张治国立场。公平地说,两党的竞选纲领各有千秋,民主党主打的“民生牌”措施具体,但却缺乏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综合设计;自民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考较为全面,但却没有体现出具体的惠民主张。未能把握民众心理并制定堪与民主党抗衡的“民生对策”是自民党的失算,而关注现实利益却看不到民主党长期政策的盲点或许是民主党支持者的悲哀。

  民主党在竞选纲领中避开宏观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主要是出于策略上的考虑,因为宏观问题毕竟与国民最关心的切身利益存在距离,过多涉及会冲淡其改善民生的主题。但是,民主党执政后是无法避开现实问题的。例如,经济思想上如何看待桥本、小泉的原教旨主义市场化改革,经济政策上如何处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如何支持企业创新并保持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如何开拓就业渠道降低失业率,如何增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如何增收节支降低国家负债率,如何在国际合作中扩大日本经济的生存空间,如此等等。对于日本这样一个战后以来既经历过政府的“成功”和“失败”,也经历过市场的“成功”和“失败”的国家来说,政府不可“无为”亦不可“无不为”,即将接过政柄的民主党能否像其“民生”承诺那样,在事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政策上也拿出新举措呢?人们将拭目以待。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