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期,我国爆发了一系列群体性事件。这预示着中国已进入新一轮改革时期,社会的重心开始从以发展经济为重心转向追求社会全面发展。
毫无疑问,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急剧变革的时期,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对社会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找到推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式,坚定不移地推动社会安全转型。
笔者认为当下中国社会有两个发展趋势没有改变。
一是催生现代公民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没有变。市场化改革还在深入,市场化是催生现代公民的社会基础,可以说没有市场化改革就没有现代公民产生的条件,就没有现代公民发展的空间,也没有现代公民可以立足的物质条件。因此,我们可以说,虽然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群体性事件,但催生现代公民发展趋势的基本条件没有什么变化,中国社会依然在前进。
二是中国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根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社会结构仍然在变化中,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社会结构是政府对社会进行全面控制,实行的是集权式领导。随着改革开放的启动,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首先是党政分开改变了社会权力比较集中的局面。其次是政企分开,不但公有制企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逐步发展了大量的非公有制企业。中国最终放弃了计划经济发展的模式,走上了市场化发展的模式。
在市场化的基础上,中国社会结构继续发生变化,中国社会结构又开始了政社分离的变化。当今,中国新型社会组织快速发展,这些组织既包括基层的社区自治组织,又包括非政府组织。可以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从无限责任的政府开始向自我约束的有限政府转变,公民社会有了长足发展。
虽然,社会发展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着曲折,充满着艰险,但我们必须从眼花缭乱的现象中看到本质,笔者认为这两个不变的趋势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基础。
但是,社会发展的重心必须改变。这个改变就是要终结以经济发展为唯一任务,走上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道路。这是中国社会进入新一轮改革时期的最突出的改变。
建设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改变社会参与模式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文革期间,中国社会是以阶级斗争为中心,人被分成人民和敌人两部分,社会二元对立是其明显的标志,维护社会统治的方式是不断制造阶级斗争新动向,不断通过阶级斗争来整肃社会。这种模式最后以社会走向崩溃的边缘为结束。中国主动结束二元对立的控制模式,社会发展开始拨乱反正。但由于受到影响较深,二元对立的模式却仍然时隐时现。
早在1980年代中后期,中共十三大报告就指出“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不同的社会利益和矛盾,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一个重大课题”,解决这一课题的模式是“使社会协商对话形成制度,及时地、畅通地、准确地做到下情上达,上情下达,彼此沟通,互相理解”,并指出这种对话协商制度“对全国性的、地方性的、基层单位内部的重大问题的协商对话,应该分别在国家、地方、基层三个不同层次上展开”。其实,这就是对长期以来的二元对立的发展参与模式的终结,可惜的是这个终结常常被来自不同方面的力量所影响。
中国社会已经到了必须终结二元对立社会参与模式的时候了,中国社会必须接受治理改进的理念。治理改进就是正视社会不同利益主体的要求,在民主法治的轨道上通过协商、通过对话、通过扩大参与来进行制度创新,社会各界力量和衷共济,在和平、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社会转型。
(作者单位:北京新民教育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