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学者要学会尊重、理解和宽容
作者:duanxp   日期2009-09-10 15:5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以尊重、理解、宽容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同行,特别是对待持不同观点的同行,是近代以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职业规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基于中国国情对这一规范的阐扬和发展。这一方针受到广大学者的衷心拥护,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学术事业的繁荣发展。然而过去一段时间,这一规范在一些人冠冕堂皇的“学术争鸣”、“学术批评”的旗号下,受到冲击和破坏:有的人热衷于揭发他人隐微,搞人身攻击,恶意中伤;有的人醉心于他人枝节失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有的人利用批评,但矜己长,攻人之短,通过败坏他人学术声誉,抬高自己之身价。而个别居心不良的媒体,刻意在学者中煽风点火,播弄是非,恶意炒作,以赚取读者眼球,谋求经济利益。学界内耗、内斗的结果,受伤的是学者,败坏的是风气,害深祸烈,令人痛心。

  能否具有尊重、理解、宽容的品格和风范,是衡量学者人品和道德的标准,也是衡量现代知识界是否成熟的标志。伏尔泰有句名言:“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在学术争鸣中更是如此。一个具有科学品格的学者,应该听得进不同的声音,容得下不同的意见。在研究中,一无所偏,重事实,服真理。既不能一听批评,就恼羞成怒,作意气之争;也不能一见他人错误,便如获至宝,辱骂攻击。坚持真理,纠正错误,尊重他人,丰富自己,是学术争鸣的应有之义。也就是说,学者一方面要敢于坚持真理,敢于质疑问难,所谓“祛其疑,乃能坚其信;指其瑕,益以见其美”;另一方面要心胸宽大,欢迎和经得起、受得了别人对自己的批评。但无论是批评还是反批评,都应该坚持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说理充分,心平气和。谩骂、责辱、脱离事实、以偏概全,都和正常的学术批评无关。

  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学术繁荣的基础。如果缺乏对他人基本的尊重、理解和宽容,以一己之私利为目的,以一孔之狭见为是非,狂妄自是,骄横跋扈,不留余地于他人,不留正气于后生,非但有损自己之形象,而且助长歪风邪气,令斯文扫地。如何学会尊重、理解和宽容,如何培养健全的学术人格,如何以民主、科学的态度开展真正的学术争鸣,是每一位学者都应该深思熟虑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