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问世的台前幕后
作者:duanxp   日期2009-09-10 15:35: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9月7日,第1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在京胜利落幕,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承担的国家“九五”、“十五”重大出版工程——《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隆重亮相,成为此次图书博览会的最大亮点之一。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工具书,由3万余名专家历经10多年参与完成,洋洋6000万字,显得格外厚重。那么,参与编修的编辑和作者们究竟是如何打磨这部标志性巨作呢?既要涵盖人类各门学科知识,又要吐故纳新、适应社会变化,如何为这套工具书的“身躯”定基调、搭框架、撰内容呢?带着种种疑问,本报记者近日走进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采访了参与编修工作的部分编辑人员。  

  “瘦身”不瘦“质”,排序更符国际学术规范  

据了解,《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共32卷。其中,正文30卷,索引和附录2卷;全书采用国际大16开本,正文全部彩色印刷;全书包括60000个条目、30000幅配图、1000幅地图,总计6000万字;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各个学科门类,注重各学科的平衡性和完整性,强调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在总学科条目中所占比重。

  全书学科门类近百种,分支学科300多种,三级学科及以下门类千余种,内容涵盖了人类古往今来的所有知识。事实上,第二版对第一版作了重大修订。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第二版替换更新过时条目6000余条、删除减少过细条目30000余条、归类合并重复条目10000余条、修订保留稳定条目30000余条、重新编纂撰写条目30000余条,并对近20年世界范围内新技术发展、新概念、新术语、新发现及我国近20年科学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作了全面精准的补充与介绍。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徐惟诚认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主要有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全人类各学科知识的综合的、全面的总汇;二是以中国人的视野来编写的综合性百科全书;三是由中国最著名、最有学术水平、最合适的专家编写而成;四是尽力做到了通俗实用,由第一版的1.3亿字压缩到第二版的6000万字,条目仍然是60000条,解释更加通俗易懂。

  和第一版字数相比,第二版确实“瘦身”了一半还多。“尽管字数上缩水一半,但就知识量的供给而言,第二版和第一版对比起来丝毫不逊色。此外,第一版因为按卷出,有很多词条重复,比如说‘孔子’几个卷都有,现在变成综合的一个词条。同第一版相比,对知识的介绍深度有所减弱,但覆盖面却大大增加。”徐惟诚补充介绍说。

  徐惟诚同时告诉记者,在修订重编之初,针对全书的总体内容和架构所做的框架结构设定非常重要。“刚开始,不少人主张在第一版的框架之下修补,但是也有资深编审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在研究世界各国综合性百科全书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研究和论证,决定第二版的总体框架要重新搭建,具体条目在第一版的基础上重编,力争源于第一版又要高于第一版。对于具体的条目而言,他们提出了留(保留)、删(删除)、合(合并)、分(分段)、移(移动)、改(修改)、增(新增)的‘七字方针’。”

  在编排方面,第二版改变了第一版按学科门类的排列方法,采用汉语拼音(A-Z)排序,不仅更加符合国际学术规范,也减少了条目在不同卷中的重复性,便于综合精简。正如负责音乐学科的责任编辑张耀方所说:“作为第一版的修订重编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是面向21世纪反映国家科学文化水平的‘新一代百科全书’。它的‘新’——在于其反映国内国际新变化、政治经济新格局、思想文化新发展、科学技术新成果、工作生活新需求为整体内容;在于其以‘与国际接轨’的通例编排方式编纂出版,以便于中外读者检索查阅。”

  读者定位:由“大学文化”转向“中等文化”程度

  众所周知,《不列颠百科全书》享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是因为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10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为其撰写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也聚集了中国的学术界“大家”、“名家”。由于第一版的不少条目内容本身已经很权威,第二版的条目撰写者尽可能保留第一版仍然健在的作者。另外,又聘请了近年来在各学科领域崭露头角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加入编辑队伍。

  据编者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共计1100余人参加了第二版编撰工作。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47人中的25人和荣誉学部委员中的多数人也都参加了编撰。

  就读者定位而言,第一版定位于大学以上学历的读者群,“而我们参考了日本、美国等国家的百科全书定位,发现多数百科全书的读者都是普通的读者。因此,建议《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定位为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这一定位当时也得到了认可,百科全书的读者面也更为广泛。”负责法律学科的责任编辑朱明秀这样介绍说,这是大百科全书读者定位的真正回归。

  另外,读者定位的改变还表现在实用性和可读性上,“在法学教材中,常把‘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作为刑法中某一章节的标题,又称为‘排除违法性行为’、‘排除犯罪的事由’、‘正当化行为’等,是法学专业术语。

  从内容的系统性来说,把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放到‘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条有助于读者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概念;但从知名度和检索率来说,‘正当防卫’显然比‘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更高。从读者角度来看,读者在查阅百科全书的‘正当防卫’条时,发现它只是一个参见条,并无具体内容,所需要了解的知识还要通过再次查找‘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条才能获得,这显然不便于读者快速查阅。”朱明秀这样感叹《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的缺憾之处。

  于是,朱明秀进一步指出,“鉴于第一版的这一缺憾,编辑在确定第二版条目框架时,删除了第一版的‘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条,将‘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列为实条,分别介绍有关知识。如果编辑在设计条目框架、编撰条目时,不时刻考虑到读者的实际需求,不时时把自己当成第一读者,时刻问问自己‘读者会去查吗?’那么编出来的条目就会因读者查不到而成为‘死条’或‘盲条’。” 

  鲜为人知的幕后工作

  “把俄国沙皇‘彼得大帝’译成‘大彼得’,把‘俾斯麦’译成‘俾士麦’,把‘斯大林’译成‘史大林’,是完全不应该的,是不可饶恕的。”负责“名词统一”的责任编辑朱显亮对本报记者这样说道,“在辞书中,名词不统一最容易让人发现,它就像‘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是直接影响图书质量的‘罪魁祸首’。”于是他提出了“百科全书不能没有名词统一”的编辑理念和态度。

  每天反复考证“名词统一”也曾经让朱显亮感到颇为枯燥。他笑着对记者说道:“一位名人曾经说过,要惩罚一个人就让他去编百科全书,意指编写百科全书异常枯燥。但钻进去后也会发现其乐无穷。”

  为了考证和编辑好“外滩”这一新编的条目,负责工程学科的责任编辑李晓红曾亲自从北京赶到上海外滩实地考察。她列出了一个表格,把外滩每一个建筑物的名称都一一标出来——它们的新旧业主分别是谁?它们的建造年代在什么时候?它们曾经修复过几次?……并拿着相机沿外滩一个接一个的拍照核对。

  谈到数据的准确,负责经济学科的责任编辑李西琴感受更为深刻。她向本报记者回忆起了这样的一件事,1997年有一位名叫迈伦·斯科尔斯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被收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中,但关于其出生的具体日期有不同的记载。

  “如果没有一个准确的认定,将会影响到条目的权威性。”李西琴回忆说。为此,编辑部内做人名专项检查工作的责任编辑朱虹让其当时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儿子,专门给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任终身教授的迈伦·斯科尔斯发去电子邮件,询问其生日的准确时间,最后“证实他的生日确实为1941年7月1日,教授还在自己回复的电子邮件中幽默地说,‘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年轻一点’”。

  李西琴进一步介绍说,《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中的数据都是公认权威并经过反复核实的,“不能想改变就改变,很多是参考国际上权威统一的发布,”她举例说,此前通常的说法是人类的历史为200万年,但根据国际权威发布,《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将这一数字更新为600万年。

  作为国家科学文化的标志,《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权威性自然毋庸置疑。如何做到“最权威”,在细微处无不渗透着编撰者们的心血。“比如,大百科全书中所收录的知识非常严谨,哪个能称为‘学’、哪个不能称为‘学’需要慎重考量,只有符合自己的理论、有代表性的著作人物等四个条件,才能纳入‘学’的范畴,在类似的度量方面,必须严格把关。”负责世界地理学科的责任编辑周亚娟说。

  这些不胜枚举、鲜为人知的幕后工作,几乎是历时10多年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期间每个责任编辑的写照——因为哪怕是一点微小的失误,都可能最终影响这套书某个条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