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3月间,承蒙印尼华文作家协会和雅乐语研文轩的盛情邀请,我到印尼雅加达作学术访问,时间虽然短暂,但印象深刻。
印华文化劫后新生
中华文化随华人雅乐语研文轩传播到印尼已有数百年,底蕴深厚。1966年以后,被禁锢了32年。1998年解禁以来,情况大有改变,各个文化领域陆续出现劫后新生的气象。
这次邀请我的印华作协,成立于十年前,目前印华作协会员有400 多位,分布在印尼全国各地,并在井里汶、万隆、棉兰成立了作协分会,在楠榜成立了文学俱乐部。三年来,作协举办了多项活动,如会员大会、中秋联欢会、新书发布会、征文比赛和颁奖、文学学习会、中文电脑学习班、少年习作者交流会等。作协为文友出版了66种新书,与全印尼文学界以及国际文学界经常交流和沟通,派代表先后出席新加坡、菲律宾、文莱以及中国南宁、郑州、苏州、上海、福州、厦门等地的文学研讨会、作家会议和文艺营等。今后的计划主要有:出版印华作协十年特刊,翻译印华双语文集,收集和出版印华作家简介词典条目,与厦门大学华文文学研究所共同筹办印尼华文文学研讨会等。
此次,我接触到一些作协会员,他们热情、乐观,充满期待和信心。负责全程接待我的雅乐语研文轩,是雅加达印尼华人的一个文化团体。它所追求的目标是以优雅的情趣进行定期的文艺欣赏与审美交流;以笃诚的态度对待身边每一个人;严谨地追求新知识。其活动方向是华印语言探究,促进印尼语与华语的和谐共存;探讨印华民俗文化,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欣赏文学作品,进行感性审美和理性思考。
雅乐语研文轩前身是“印华语言研究小组”,2007年 11月成立,2009年2月改为现名。今年2月一个月内,已经举办了四场讲座。承蒙雅乐语研文轩安排,我参观了慈育大学。这是一所由印尼华裔企业家独资创办的私立学校,成立于2006年,今年已有六个系、3000多名学生,全校用三语(印尼语、华语、英语)教学。其中,中文系学生60多人、教师6 位,以华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系主任关楠女士,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印尼语系。据她介绍,该系主要采用北京语言大学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目前最缺的是合格的华语教师。全印尼已有私立华文大学七家,情况大体相近。
渴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思想
在雅加达,我做了两场讲演。第一场讲演题目是《孟子荀子的思想与现代文明》。听众有老年,也有中青年,他们的兴趣非常浓厚,讲演一完便纷纷提问发言。
第二场讲演题目是《平民哲学家墨子》,听众约100余人,大部分是作协会员和印华文化界知名人士。包括印尼华文作家协会主席袁霓、印尼儒学会会长余麦风、通联书局董事长杨兆骥、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副主席郑洁珊等,来宾档次之高,出乎雅乐语研文轩意料。莎萍、松华二位作家特意从泗水坐了三个小时火车赶来。还有一位印度族的知名文化人士叶德信(华文名),用流利的华语与我交谈,表现出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
我讲完后,印尼儒学会长、81岁的余麦风老先生站起来说:“非常高兴能参加如此高档次的讲演会,参加的人并非泛泛之辈,是印尼华界高层文化人士。我们就好像在大学课堂里听课一样。”(引文见《千岛日报》2009年3月3 日16版)他建议,最好能到各个大学去讲,最好老师一边讲一边有人翻译成印尼语或英语,让不懂华语的各界人士都能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对于这两次讲演,当地几家华文报纸及时作了报道。《千岛日报》用了一整版,图文并茂。其中说:“谭教授详细讲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平民出身的墨子和墨家学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对现代社会的价值,使大家深刻地了解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通过这次交流,我深深感到印尼华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的特殊情结,雅好旧学而渴求新知,珍爱历史而关注现实。总结既往,面向未来,是大家的共同心愿。
异彩纷呈的印尼各族文化
雅加达人口900万,北部为旧城,近海是商业中心,房舍新旧相杂,街巷较窄。南部是新区、行政中心,道路宽阔,有不少花园式住宅区。市中心的独立宫即总统府,不远处有独立广场,中央耸立着民族纪念碑,高132米,碑顶是黄色的自由火炬,用35公斤纯金铸成,高17米,直径10米,远望去像一团燃烧的烈火。象征1945年国家独立时“八月革命”的火焰永不熄灭。独立广场西边是中央博物馆,馆前草坪上有一尊铜铸大象,是1871年暹罗王所赠。城北有全世界最大的植物园,城南有专养陆地鳄鱼的动物园。我们的汽车从中央大道驶过,沿途可以看到竖立在马路中央隔离带上的民族英雄苏迪曼尔将军的高大塑像和一长排十多匹奔驰的骏马铜塑群像,非常壮观。大道两旁种满了凤凰树,每年年初,树上开满粉红色花朵,一眼望去,犹如大片火红的彩云,绚丽夺目。
最负盛名的印尼民俗文化公园,又称缩景公园,位于雅加达东26公里处,占地面积120公顷,比北京的中华民族园、马六甲的马来民俗文化村大得多,1975年建成开放。我们这次参观,适逢星期一休息,许多地方不开馆,只能看外景。入口处有光明纪念碑,碑基如张开的五指,象征印尼奉行的五项基本原则。公园中央有很大的人工湖,是印尼全国版图按比例的缩景模型。我们乘坐空中缆车沿湖一周,15分钟即可鸟瞰全国的模型,主要大岛一目了然。整个公园分为27个大区,代表27个省。每省又细分若干小区,建有反映当地民俗传统的房舍,种植当地特有的花木,还有各地特色动物雕塑和宗教、文化人物塑像,真可谓异彩纷呈。
园内建筑多姿多彩、风格互异,最突出的是苏门答腊岛上的米南加保族人的居屋,形状如马鞍,两端翘起似牛角,不是马来式的飞檐,而酷似一艘大船的船头和船尾。整座房舍为木结构,基础是木柱组成的框架,离地六英尺,下层空间比中国云南傣族的竹楼和马来西亚的高脚屋高许多,皆不住人。基础之上的“船舱”部位是立体长方型的起居坐卧之所,其内分隔为若干小间,以木梯出入上下,我们这次所见者,比傣族竹楼和马来高脚屋略小,但更精致。居室周围建有小米仓和丧事用房,呈牛角型,亦相当讲究。
整个木质墙面并非单纯一种颜色,多以深红为基调,布满各式各样的花纹、图案,不少房屋色彩艳丽。苏门答腊岛北部的巴达克族人,房舍特别注重彩绘,房子的上部、下部、门窗、墙壁无处不施以五彩镂刻,非常精细,远看似乎挂满壁毯。在北加里曼丹,据说当地人喜用各种不同图案的雕饰,认为可以驱邪镇魔,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外人很难看得懂。
全印尼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只有巴厘岛的居民信奉印度教。该岛展览馆建筑充分显示了印度教的特色,区内布置各种佛像、菩萨、罗汉、力士和神话中的动物塑像,材质或石、或木、或铜铁,男性孔武有力,女性婀娜多姿,富于动态美。还有不少密檐方塔,与中国常见的密檐圆塔不同,檐距更深。最著名的建筑艺术“天堂门”,是院子的大门,由两个对称的石砌门垛组成,既没有门,也没有上面的横粱。石垛大致呈三角形,顶尖而高,上半部三檐平出,底层斜出如翼,卷起似龙头,整个石垛布满细致的雕刻,其照片常作为宣传巴厘岛风光的标志。
目前印尼华族已被官方承认为多民族之一,故在民俗园里,专门辟出“印尼华族文化公园”,因为获准时间较晚,尚未建成,仅见石牌楼和石狮。待建的面积甚为广阔,将来当可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精彩面貌。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