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2009年8月27日文学所杜书瀛先生发在《中国社会科学报》(社科院专刊)第4版上的文章,马上就想到“狗尾续貂”这个成语,接着杜先生的文章写自己的名字,不免有攀附名人的嫌疑,好在我在社科院工作也已30年有余,又客观上攀附过几次,再攀一次也无妨。和杜先生一样,我也是山东人,生在山东,长在山东十来年,我父亲也曾是个军人,虽算不上“老革命”,但也是抗美援朝前期参军的,在军营里干了25年后,在“大裁军”时才转业到地方工作的。虽然离开了部队,但他骨子里依然是个军人,东拉西扯也算是有些“缘分”。
“杜淑英”是个很传统的名字,据我母亲讲,她是受巴金《家》、《春》、《秋》三部曲的影响,给我起名为“淑英”的。《春》里高家三房小姐叫“淑英”,她为反抗封建婚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哀叹命运到有反抗意识,争取自己的幸福,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走出束缚的牢笼,创造了自己的生活。“淑英”充满了激情,反抗命运的禁锢,就好像春天刚出生的小草,为了生存的空间,惊人地顶掉了压在身上巨大的石块。我父母亲的婚姻当时也是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结果,所以暗含着父母亲的经历,虽然因为“文革”他们离异了,但这不是本文所要表述的。我有些文章喜欢用“水草”作笔名,因为“淑英”的“淑”有水,“英”的部首有草字头的意味。
说实话,我一直不是太喜欢“杜淑英”这个名字,甚至一度自作主张把名字改了。“文革”期间,我还是个小学生,妈妈因为家庭出身等问题被她的学生们批斗,巴金的《家》、《春》、《秋》在那时自然也受到批判,书中人物自然也不例外。再加上因我母亲当时是农村的小学老师,周围一些人步我母亲后尘,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叫“淑英”的有好几个,我不喜欢别人和我叫一样的名字,就冥思苦想要改个名字。那时我只是个小学生,又没看过多少书,周围也没有什么“文化人”可请教,只记得《东方红》这首歌里唱到“毛主席,爱人民,他是我们的领路人”。我懵懵懂懂地觉得,《春》里的“淑英”既然不能像觉慧那样走在时代的前列,她属于跟着时代脚印走的人,那我就像毛主席那样,爱人民,跟着领路人走,简称“爱民”,于是就自作主张叫“杜爱民”吧!可我毕竟是个小孩子,没人理会我,那时也不懂得要到派出所改名字,母亲只有挨斗的份,也顾不上搭理我,周围的大人们也不理解我改名字的怪异行动,照样“淑英”、“淑英”的叫。作业本上、教科书本上改的“杜爱民”也没人理会我,再加上我当时为了保护母亲到处跟人“讲理”,给人家背“文革”的“十六条”,大人们都觉得我厉害,就骂我是刘成芝(母亲的名字)的“铁杆保皇派”,处处挨人白眼,处境很不好。母亲也因我挨了更多批斗,说她指使孩子对抗“文化大革命”,无奈把我从山东临邑送到北京父亲的部队里。我经常被父亲关在宿舍或他工作的暗室里背“毛主席语录”、“老三篇”等。改名的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我到社科院工作后,发现很多人的名字都非常有“文化”,而我越发觉得自己的名字“俗”、“没文化”。虽未真地去派出所改名字,但后来搞翻译、写文章只要有可能就不愿意署“杜淑英”的名字。最初我的笔名是“木土”,是把姓“杜”拆开来用。我很得意,觉得自己很聪明,洋洋自得向当时身边的几个同志炫耀。时任社科院科研局副局长兼研究生院副院长的温济泽说:“木土没什么意思,在木上再加一木就成林了,在土上再加一土就成圭了,‘林圭’比‘木土’好,希望你能双木成林,不只是一木;‘圭’是古代帝王诸侯举行礼仪时所用的一种玉器,还有别的意思,都不错。”当时我对这个笔名非常满意,直到今天我如果写出比较满意的文章,又没有被人改得面目全非的话,就用“林圭”这个笔名。发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几篇人物专访,都是用“林圭”署名。
可命运乖舛,偏偏我这个“杜淑英”和“杜书瀛”先生同音,时常张冠李戴。最早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一位要和“杜书瀛”商榷文章的人打电话到我家。莫名其妙,因为我没写过这样的文章,这也不是我的研究领域,那时我并不知道文学所有个叫“杜书瀛”的学者,就告诉人家可能搞错了。当我把这个电话讲给当时《国外社会科学》编辑部的沈恒炎(后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时,他告诉我,文学所有个叫“杜书瀛”的同志。从此我就记住了“杜书瀛”这个名字。一旦误把“杜淑英”和“杜书瀛”搞混时,我一定会申明“杜淑英”和“杜书瀛”不是一码事,“杜书瀛”是文学所的一个著名学者,“杜淑英”是个连“编辑”职称都没有的“编辑”。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与会者互相介绍时,我自我介绍说:我是社科院的“杜淑英”,那位与会者连忙说:“久仰久仰,我拜读过您的很多文章。”我很奇怪,我写文章从不署自己的本名,他怎么能读过我写的文章呢?原来又将我们搞错了。
这几年有了电子邮件,我和“杜书瀛”先生的“交往”就更多了,我的电邮是:dusy@cass.org.cn,经常会有发给“杜书瀛”先生的邮件发到我的信箱里,每次我都会申明此dusy非彼“杜书瀛”的邮箱,于是,至今我也不知道“杜书瀛”先生的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