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简帛文献 ——古代汉语研究深入发展的新动力
作者:haowj   日期2009-09-10 09:2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记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简帛文献语言研究”

  “世界上有汉语,尤其是古代汉语这样另类的语言是多么值得庆幸。它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将近四千年,一脉相承,材料极为丰富,这在当今世界上活的语言中是极为罕见的,从这一点看语言学研究本应该是我们的特有优势。我们应该以此为事实依据,提炼出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学理论,为语言学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可是我们的古汉语学科,尤其是古汉语语法学这个曾经有着重大影响的长期优势学科,却一直得不到重视,已近于凋敝,这是一个令人十分遗憾和痛心的事实,”在采访中,“简帛文献语言研究”课题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研究员姚振武感慨道。

  据记载,我国简帛文献的发现,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故宅壁中经,但采用近代科学方法进行有计划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历史不过百年。其间共出现了两次大发现的高潮:一是20世纪30年代以前,二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土简帛文献的年代从战国、秦、汉一直到三国及魏晋时期,内容不仅涵盖传统的经史、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还有大量的簿籍、账目、遣策、法律文书等过去很少见到的极为鲜活的内容。目前,竹木简的出土量已达到20余万枚数百万字。

  大量简帛文献问世引起了诸如历史学、考古学、哲学、思想史、文献学、古文字学等学科专家学者的注意,简帛学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简帛文献是语言学研究不可多得的宝库,是古代汉语研究深入发展的新动力。遗憾的是,对简帛文献进行集中的成规模的语言学研究相对较少。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古代汉语研究室2002年申报“简帛文献语言研究”课题,于2003年立项。目前已完成简帛文献语料库的初步建设。

  简帛文献语料价值及语料库建设

  课题组认为,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简帛文献资料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其语料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本真实可靠。传世文献有的屡经传抄翻刻,错讹较多,使得这些材料在汉语史研究方面的价值大大降低,而出土的简帛文献则未经后人窜改,较多保存了这一时期的语言原貌,因而具有极高的资料价值。

  ——地域特点鲜明。有助于我们了解战国秦汉时期的方言差异。

  ——语体风格多样。有助于我们了解战国秦汉时期汉语口语与书面语的分歧,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从先秦汉语到近代汉语这一过渡时期的语言面貌,理清汉语的发展脉络。

  ——异文通假较多。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语音系统的复杂性,突破前人研究的樊篱。

  ——语料时代明确。有助于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很多语言现象的断代问题,有助于我们解决字体演变过程中聚讼已久的一些问题(如隶草楷的产生及发展问题)。

  简帛文献的大量出土,对古代语言、历史、文化、思想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个以简帛文献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潮流已经兴起。简帛文献语言研究逐渐成为古汉语研究的学术热点,不少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一个高质量的简帛文献语料库不仅将成为简帛文献语言研究的基础和依托。而且也是其他学科研究者进行快速检索不可或缺的途径。但本课题开始之前,大陆还没有这方面的语料库,港台在简帛文献的搜集和整理上虽然作了一些努力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尚处于分散状态,而且往往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出处陈旧、缺漏较多,对于新出土的简帛资料也没有及时采录与更新。更重要的是,港台使用的是繁体中文windows(big5 code),大量新造字无法显示,有的只提供检索,不提供全文,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其学术价值的发挥。

  为了深入细致全面地对简帛文献进行语言学研究,课题组首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语料搜集、整理和语料库的建设工作,这是本课题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最困难复杂的一项工作。简帛文献多是两千多年前的原始资料,浩繁而分散,时代地域各异,抄手不一,字形复杂诡异、风格多变,这给文献的制图、录入、造字等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耐心。课题组成员克服人员紧张、资金少的困难,历时两年,初步完成了国内外规模较大的一个简帛文献语料库。

  《简帛文献语言研究》结集出版

  简帛文献语言研究与甲骨文、西周金文等其他地下文献研究的一个不同特点在于,其同时还存在大量可资比对的地上传世文献。课题组成员非常注意地下文献与地上文献的结合,分别从语法、语义、语音、文字等方面对简帛文献进行语言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见解,取得了相关成果,2009年5月结集出版了《简帛文献语言研究》。

  语法研究方面,李玉对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的句子成分及分句的连接方式进行了穷尽性的分析和研究,他以大量原始资料为基础,纠正了银雀山整理小组的多处错误,保证了语法研究材料的可靠性。他指出,“意合法”是《孙膑兵法》句子成分的分句相连接的主要方式,并提出将单句(或分句)中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方式分为主谓结构、动宾结构、补充结构、并列结构和偏正结构。李玉认为,并列结构和偏正结构的方式应当是与主谓结构、动宾结构、补充结构及动词谓语(结构)等方式属于同一个层次的结构方式。在分句的研究方面,明确提出了单句和复句均不应专设紧缩复句的新颖观点,并详细加以论证。李玉还对《孙膑兵法》语言材料的性质进行了阐述,指出《孙膑兵法》的语言现象反映了简牍文献口语的特征。由此得出结论:秦汉时期汉语书面语与口语是很接近的。从简帛文献研究的角度得出这一结论,具有一定新意。

  姚振武根据简帛资料地域分布明显、名量词特别丰富的特点,结合传世文献,首次对上古汉语名量词的地域分布进行了考察,对各地域名量词的称量特点以及历史发展等进行了初步总结。“这是一件繁杂,然而却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古代汉语名量词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姚振武说。

  语义研究方面,孟蓬生集中力量对传统训诂学在简帛文献语义研究方面的实际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关于简帛词语的考释方法,作者分为因形求义、因声求义、以义求义、语境求义、综合考证法等几个部分。作者明确指出:“根据语义关系探求词义,就是运用词义本身的规律,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关系或多义词之间诸义项的比较,达到探求词义的目的。”作者不仅运用简帛实例解说训诂方法,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训诂学理论的不足。

  语音研究方面,张洁根据简帛文献中的通假字材料,参考谐声材料,对上古汉语鼻冠塞音以及清鼻流音声母的构成这两个重要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至迟在汉代还保留了*mp-、*mph-、*mb-、*nth-、*k-、*g-等鼻冠塞音声母和*hm-、*hn-、*h-、*hr-、*hl-等清鼻流音声母,并且还保留了部分的清鼻流音*sm-、*sn-、*s-、*sr-。根据简帛文献中还残存着鼻音字与心母或生母字通假的现象,文章认为*hm-、*hn-、*h-、*hr-、*hl-更早可能来自于*sm-、*sn-、*s-、*sr-、*sl-,因为s-→h-是一个常见的音变。文章从简帛文献通假字材料的实际情况出发, 同时照顾语音结构的系统性和对称性,因此结论比较新颖可靠。

  文字研究方面,王志平、董琨的《简帛文字研究》叙述和讨论了简帛文字研究概况,文字、书写与简帛的关系,简帛文字研究与相关制度,简帛文字研究与文字学,简帛文字的特点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不少章节从全新的角度探讨了简帛文字与其他相关领域的密切联系,如文字、书写与简帛的关系,简帛文字研究与相关制度等,这些方面一向为文字学家所忽略。其中简帛文字研究与文字学、简帛文字的特点等章节是全文的重心所在。尤其是简帛文字研究与文字学一章,从俗字、古今字、同形字、形近字、错别字、假借字等各个方面剖析了简帛文献对于一般文字学的研究价值,对有关概念、定义辨析分明,所作论证也较为翔实,是比较有理论价值与实用价值的。文章在方法论上也较为注意,对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同等对待,体现了 “二重证据法”的精神。同时对历时比较和共时比较也很注重,经常在彼此的相互比较中凸显各自的特质和异同。

  课题组也认识到,上述观点既然是“新”,就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甚至错误,他们随时准备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学术观点,不断取得进展。简帛文献内容丰富,年代确定,达数百万字。对这样一笔新发现的语料,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有待进一步加强。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笔资料的语言学价值将不断彰显出来。

  独立思考是学术研究的灵魂和内核


  课题组成员在研究中坚持独立思考,以语言材料为基础,结合相关理论,进行有理有据的探索。姚振武说,独立思考是学术研究的灵魂和内核,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把自己变成一张白纸,用原始的眼光看问题。对前人的观点,要进得去还要出得来。因为科学精神是自由的而非听命的,是独立的而非依附的,是质疑的而非布道的,是事实的而非心灵的,是质朴的而非神秘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