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老同志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作者:haowj   日期2009-09-11 09:07: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看望离退休老干部侧记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李慎明,党组成员、副院长朱佳木、高全立、武寅、李扬,党组成员、秘书长黄浩涛等领导代表院党组和奎元同志分别走访慰问了郁文、杨克、浦寿昌、于光远、丁伟志、汪文风、贾芝、方卓芬、董其昉、李更新、黄绍湘、冯兰瑞、张震、李奇、曲跻武、刘克明、王兢业、葛林、王韦等19位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领导、老红军、老党员、老学者,为他们送去了院党组的慰问信、慰问金和慰问品,向老同志们致敬并祝他们健康长寿、永葆学术青春。老同志们对此表示感谢。

  感谢组织关心感谢党组惦记

  8月的北京秋高气爽,北京医院内安静祥和,鸟语花香,绿影婆娑。20日一大早,王伟光就来到这里看望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郁文。郁文1918年出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在“反右”运动中保护了大批科学家,在多项重要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院领导的看望让郁文同志的女儿非常感动,她说:“我父亲在病床上躺了这么多年,一直有组织上关心和党组的惦记,真是太感谢了。”接到王伟光送上的慰问信后,她表示,无论父亲能否听清,都会将慰问信全文念给父亲听,这是对父亲心灵的慰藉。

  10时许,王伟光一行来到杨克家。杨克1919年10月出生,1937年3月参加革命,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杨克夫妇热情迎接伟光同志的到来。王伟光说:“新中国成立60年,中央要求各级党组织看望各位老同志,您是抗战之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要特别关注,我代表院党组和奎元同志来看您。”杨克笑着说:“这是第二次来看望了。”走进客厅,映入眼帘的是“努力为人民服务”字样的画卷。客厅窗明几净,古朴简单的桌椅见证了杨克同志工作与科研的历程。王伟光坐在杨克身旁,倾听他回忆参加革命及西安事变时期的经历,畅谈现在的生活状况。

  随后,王伟光来到浦寿昌家。浦寿昌生于1922年1月,1943年参加革命工作,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从事外交工作,1983年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从此与学术结下不解之缘。王伟光来访,他非常激动和开心,热情安排大家就坐。他思维活跃,谈吐清晰,与大家侃侃而谈,回忆外交工作的点点滴滴。王伟光笑着说:“您与共和国外交紧密联系在一起啊!”得知浦老现在很关心国际问题,王伟光立即嘱咐随行的同志,要将院里相关研究材料及时送给浦老先生。浦寿昌和王伟光还就中国社会科学院如何留住人才进行了讨论。离开前,王伟光说,有事直接打电话,有什么问题和困难及时提出来,我们会及时解决。关切的问候,真挚的话语,将组织的温暖送到了老同志心里。

  没有党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8月28日清晨,李慎明轻车简从来到刚从医院回家不久的原纪检组组长汪文风家。李慎明关切地问:“您最近身体恢复得还好吧?”汪文风夫妇饶有兴致地与大家聊天,回忆当年抗战的艰苦岁月,分析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没有党、没有国家,就没有我们的今天,现在的好日子是国家兴旺发达的结果。”汪文风夫妇感慨万千。李慎明说,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贡献,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后辈们要向你们学习,老同志的第一要务是健康长寿,第二是发挥余热,帮助青年人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改革开放31年我们取得了辉煌成就,但面临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年轻人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需要老同志们的关心和指点。临别时,李慎明送上了精心挑选的火鹤花,为汪文风送上了80寿辰的祝福。

  中午时分,李慎明走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于光远和丁伟志。于光远于1915年7月出生,1935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在于光远家里,李慎明用心写下此行的目的:“马上就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代表院党组来看望、慰问您,向您学习、致敬。”每一个字都饱含着院党组对老领导的尊敬、关心和爱戴。李慎明说,您是我们第一批学部委员,又是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感谢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出的贡献。于光远家人介绍了光远同志最近的身体状况和日常生活。李慎明说,今后需要院里做什么事,生活上有什么需要,我们会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丁伟志1931年1月出生,1948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党组成员、副院长。一见面,大家就被他爽朗的性格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所感染,得知丁老喜欢运动,李慎明感慨地说:“您为身体打下了很好的底子啊。”随后,李慎明询问丁伟志当年参加革命的经历。说到做学问,李慎明说:“学术应百家争鸣,这样才能创新,只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大家可以发表不同的见解和看法,要鼓励发出不同的声音。”丁伟志还向慎明同志讲述了他从事学术研究的感受,这些经验对年轻学者有着巨大的启迪意义。

  悠悠岁月情不忘老红军

  8月23日,朱佳木看望了李更新、贾芝、方卓芬等老同志。李更新1914年5月出生,1938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曾任财政经济与贸易研究所副所长。贾芝1913年12月出生,1936年参加革命,曾任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方卓芬1916年7月出生,1937年春参加革命,曾任经济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

  迈进协和医院的病房门,李更新夫妇和女儿马上迎了上来。看到李更新老先生红光满面,利索地走到门口,朱佳木十分惊喜。他回忆起春节前看望的情景时说:“老先生那时还重病在床,而现在竟可以起来活动了,真是让人高兴啊!”这些年,每逢春节朱佳木都要去看望李老先生。此次代表院党组带去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问候和关心,进一步了解了老同志在生活和医疗上的情况,他对身边的同志说,我们今天的一切,都是建立在老同志们当年奋斗牺牲的基础之上的,他们有了困难,我们一定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想方设法解决。之后,朱佳木又看望了贾芝和方卓芬两位老同志。每次出来,他都要叮嘱家人照顾好老同志们,有困难及时和院里联系。

  20日,高全立代表院党组看望了曲跻武、李奇、刘克明等老同志,并向他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曲跻武1918年11月出生,1936年10月参加革命;李奇1913年10月出生,1935年12月参加革命;刘克明1919年7月出生,1936年12月参加革命。看到老同志们身体硬朗,得到家人的悉心照顾,高全立很欣慰。在曲跻武简朴而温馨的客厅里,高全立握住曲跻武的双手将曲老扶到沙发上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您是革命老前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代表院党组来看望您,转达院党组的问候,并祝您健康长寿。”看望李奇时,得知李老最近身体欠佳,高全立嘱咐李老的女儿说,生活上有任何困难都要跟组织提,一定要尽全力给老同志解决困难,使老干部有一个安乐的晚年,并祝她早日康复。来到刘克明家,听说他因科研而过度劳累,高全立关心地说:“在研究中也要量力而行,虽然底子厚,但也要重视保养,注意身体啊!”

  17日和19日,武寅分别走访了黄绍湘、冯兰瑞两位老同志。黄绍湘1915年5月出生,1936年2月参加革命,曾任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冯兰瑞1920年8月出生,1937年1月参加革命,历任马列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曾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健康老人”。武寅关切地询问老同志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她对冯兰瑞说:“您是老同志,是功臣,看到您精神状况良好,我们就放心了。我代表全院职工慰问您。”冯兰瑞退休后仍然进行学术研究,曾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写出了300万字的作品,下一步准备写《回忆录》。离别时冯兰瑞赠送武寅一本《冯兰瑞传》。

  19日,李扬冒雨走访慰问了葛林、张震两位老同志。葛林1915年9月出生,1932年秋参加革命。张震1916年7月出生,1936年7月参加革命。李扬与老同志们聊天,回顾抗战岁月里的苦与乐,感叹新中国来之不易,看到老同志身体健康,李扬很高兴。来到葛林家,李扬亲切询问老同志及家人的日常生活情况,同他们回忆过去的生活工作经历和家人生活情况,带去了党中央提高老同志医疗待遇的好消息。葛老心态平和,性格豁达,95岁高龄仍坚持看书看报剪报,她说:“现在社会上虽然有些不好的现象,但正义是主流。”

  18日,黄浩涛分别走访了王韦、董其昉、王兢业三位老同志、老革命、老红军。王韦1919年5月出生,1936年冬参加革命;董其昉1920年12月出生,1936年9月参加革命;王兢业1920年12月出生,1937年4月参加革命。黄浩涛关切地询问各位老同志的身体状况、生活和家人情况。他说:“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老同志,老同志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要给老同志更好的待遇,让老同志过幸福的晚年。”

  走访中,王伟光等院领导传达了党中央要求各级党组织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看望老同志的决定和提高老同志医疗待遇以解决看病困难的决议,受到老同志们的欢迎和赞赏。老同志们在战争时期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在和平年代为新中国建设不懈努力,耄耋之年仍关心时事民生,笔耕不辍,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和中国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后辈学习的典范。他们的奋斗精神、孜孜不倦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品德将鼓励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脚踏实地、奋勇向前,为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陪同走访慰问的有老干部工作局局长高来发、副局长孙瑜及相关研究所的领导同志。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