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吴晓灵 来源:《中国人大》2009年15期
当前中外经济金融形势不同,对货币政策的选择也应该不同。中国没有发生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经济增速的下滑是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合理、需要自我调整的必然趋势,国际金融危机只不过是促使经济增速下滑得快一点。我国为打消通货紧缩的预期,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对的,也已取得了成效。但是,中国的中央银行绝对不能采取和国外中央银行同样的政策来应对金融危机,应正确地理解和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年初国务院确立了一个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2009年上半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长均超过预期目标。如果不采取控制货币信贷增长的措施,将埋下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隐患,会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另外,我国现有贷款结构,是不利于货币政策转型的。欧美央行实行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中央银行加大基础货币投放的短期操作。而我国商业银行的长期投入,不继续增加贷款供应,必然有一批项目要断掉资金链;继续按照现在的速度投放货币,就会带来通货膨胀压力。中央银行现在已经处于两难状态,如果不尽早统一思想认识、不尽早采取措施,就会错失良机。
(许建康 孙三百/摘)
收入差距的主客之分
□程永宏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8月22日
现有观点认为0.4的基尼系数国际经验警戒线不适合中国,这点必须联系中国国情作深入的分析。中国最重要的国情就是城乡分割、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由此必然导致复杂的城乡内和城乡间差距、区域内和区域间差距、阶层内和阶层间差距等。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理论上包含了所有各类差距,是最全面、最客观的差距指标,可以称为“客观差距”。单个社会成员作为收入差距的观察者,所观察到的收入差距方面的信息不可能像全国抽样调查那样具有高度的全面性和代表性,只能来自其所接触到的社会范围内的差距状态,可以称为“主观差距”。主观差距受客观差距的制约,同时客观差距最终要通过主观差距对个人心理、社会稳定产生影响,但二者并非完全等价。大多数人局限在自己所属的社会集团内,对本集团外的收入状况并不具有充分信息,他们的主观差距往往低于客观差距。总体上看,中国目前全社会的主观差距应该低于客观差距,这应该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长期处于收入差距较大的现实中却没有发生大范围的社会动荡。
(许建康 孙三百/摘)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