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掌灯读
作者:haowj   日期2009-09-10 11:13: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我们为何喜自称汉人

  □许倬云 来源:《许倬云观世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中国绝大多数的族群都认同自己是汉人。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汉朝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也为各种不同来源、背景的中国人确定了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汉朝之所以为汉朝,可以从三点来分析。一是政权的整合。察举制度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使汉朝从封闭的功臣集团统治转变为全国各地精英共同统治的局面。二是经济网络的整合。从汉武帝开始组成的全国经济交换网,使中国经济整合为一。三是宗教文化方面的整合。汉初各地的信仰皆由中央管理,各地的神祇都被建祠于长安,东汉晚年道教盛起,今日各种信仰方式、祀奉的对象基本上与那时相差不远;经过察举制度,各地精英都汇集在中央。汉成帝时,文化上儒家的统一,博士弟子约有三万人,他们学成后回到各地教书。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三个层面的大系统让汉朝文化能够兼容并蓄,各地不同的人群也愿意留在这个大系统中,使得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以汉人自居。

  (黄维政/摘)

  京剧称为“国剧”的由来

  □孙玥 来源:《戏剧》2009年2期

  “国剧”一词始于1925年的“国剧运动”。其后主动使用“国剧”概念的是1930年代以齐如山、傅芸子等为代表的“国剧学会”诸文人。1931年12月齐如山、胡伯平、段子君、黄秋岳、傅芸子、傅惜华等人以梅兰芳、余叔岩为号召发起组织北平国剧学会,并以此为依托开展了种种以“国剧”为名的活动,如创办《国剧画刊》、创立国剧传习所、编纂《国剧词典》等等,大力倡导“国剧”研究。京剧赖文人之力声誉日隆,地位愈高。1980年代初,大陆文化界开始关注并介绍台湾戏剧界的情况,起初仍只称“京剧”。1984年《人民日报》刊载的《台湾的京剧和演员》一文首次说:“台湾称京剧为‘国剧’。台湾的京剧和大陆的京剧,同祖同宗,一脉相承。”之后一些文章大体上均沿用这种说法。直到1989年《“海派”艺术与天津——兼论“国剧”地方化》一文,才明确认定京剧就是“国剧”。正是从这以后,“京剧国剧”说在大陆越来越响,渐成一种时尚。

  (黄维政/摘)

  针灸铜人与穴位保健

  □谢炜 来源:《新民晚报》2009年7月26日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有一珍品,是260多年前乾隆皇帝特赐医官福海的一尊针灸铜人,该铜人是一位身材瘦长、面容慈祥、耳垂饱满的妇人,身上刻有580个孔穴及经络走向。当年获赐铜人的医官有数十人,但今留存于国内的仅此一尊。受男尊女卑思想影响,古代铜人多以男性为蓝本,此铜人却以女性形象出现,更显稀有。针灸铜人是我国古代针灸教学的模型,学生通过在铜人上面实践,初步掌握针灸的操作方法,针刺铜人是古代针灸操作考试的项目之一。现存最早的针灸铜人是宋朝王惟一天圣针灸铜人,自宋以后针灸铜人广泛运用于医学生针灸教学及民间针灸疗法的学习中。中国古代一直保有刺激穴位的传统,对于穴位保健不仅可以用针灸疗法,也可以用其他一些刺激穴位的方法,起到一定的养生保健作用。《扁鹊心书》中记载:“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虽未得长生,亦可得百余岁矣。”我们的祖辈很早以前就采用刺激穴位的方法来养生。民间常说“拍击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刺激足三里有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双向调节人体机能的作用。

  (宋晖/摘)

  从此可以“民告官”

  □徐盈雁 来源:《检察日报》2009年8月20日

  1986年4月,在《民法通则》实施座谈会上,时任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顾问的陶希晋提出:现在民法、民事诉讼法和刑法、刑事诉讼法都有了,缺的就是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了。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的王汉斌当即说:这个事就请陶老来抓吧!会后,陶希晋开始“招贤纳才”。1986年10月,中国行政立法研究组成立。起初,小组决定起草一个法典式的行政法“通则”或者“纲要”,既包括基本的行政实体法,又包括行政程序法和行政诉讼法。小组为此忙了近四个月,草拟了十多种不同模式、构架的稿子,但终因工程巨大、条件不备和经验不足,没能拟出一份实际可行的统一行政法的稿子。此时,民事诉讼法的修改让小组成员们眼前一亮。小组组长江平提出:从法律发展的规律看,一般都是先有实体法,后有程序法,但也有例外。既然民事诉讼法要修改,我们何不制定一部行政诉讼法,再搞行政法?江平的提议获得小组成员的一致赞同,法工委也同意这个意见。1987年2月,小组开始正式起草行政诉讼法草案。消息一出,社会反响极大,这意味着“民可以告官”了!在征求意见时,某省的几百名官员写信“叫停”,表示如果有民告官,工作将难以开展。但是,“干扰”没能阻挡行政诉讼法的立法进程。试拟稿形成后,最后交法工委正式起草草案,并通过媒体发布,向全民征求意见。这是新中国继宪法、婚姻法后第三部向全民征求意见的法律。1989年4月4日,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行政诉讼法》。

  (刘鹏/摘)

  艺术教育造就法国大师

  □张志勤 来源:《科技日报》2009年8月20日

  法国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共同点是喜欢幻想和思考,善于运用发散性思维,这得益于法国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法国教育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幼儿教育阶段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绘画等艺术活动。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艺术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高中和大学则设置艺术选修课程。在法国,学校不仅传授知识,还注重对学生责任感、自信心和人生情趣的培养。通过艺术教育,学校成为欢乐、轻松、自由的乐园,学生可以最大程度地释放创造潜力。艺术教育不仅是法国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社区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和地方政府均对社区艺术教育机构给予资金扶持,其中地方政府的这项支出为人均25欧元,这些资金大部分用在音乐教育方面。法国大众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在于提高大众的基本素养。艺术教育的价值在于造就创新、自由的精神,培养发散性思维,激发创造力。

  (刘鹏/摘)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