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以前、现在还是今后,对学术品位、学术质量的追求都应该是学术期刊唯一的目标。
下一阶段学术期刊的竞争就是学术质量的竞争。放弃与忽视学术质量的办刊做法,其结果只能是毁了学术期刊本身。
每年一次的人文社科综合性期刊的高层论坛,就当前期刊界关心的若干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实在是期刊界的一件大事,对于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次我主要想讲以下三个问题。
办刊目标是多元化还是单一化
在办刊的过程中始终要面临着的问题是:选择——选择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子来办好一本学术刊物。记得在以往的各届高层论坛上,特别是初期的几届上,大家关心的问题主要是学术期刊能不能生存的问题。这个问题以今天来看,其实就是在市场化大潮袭来的时候,中国的学术期刊如何适应的问题。我认为经过这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术期刊基本上都适应了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环境,并且都取得了较好的生存条件。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地位都显著地上升了。这可以从每次开这类会议的安排上感受出来。
作为学术产品生产者的学术期刊,在当前这种供需极端不平衡的环境中,成为学术资源利用的掌控者,有些就有一种自我感受不错的状态。不过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与地位,已经开始为社会各方关注和质疑了,似乎社会对学术期刊界的评价并不是很高,有些甚至是非常负面的。这需要引起我们办刊人的警惕。静下心来好好地思考一下,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办学术期刊,学术期刊办刊的目标应该怎样确立。
我个人认为,办好一本学术期刊,不管是以前、现在还是今后,对学术品位、学术质量的追求应该是唯一的目标。现在社会上的诱惑太多了,特别是在当前的环境下,坚持这样一个明确的办刊目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困难,但是作为期刊人必须坚守这样一种意识和理念。根据我多年的办刊经历,办好一本学术期刊,坚守这样一种理念在短期内是比较容易做到的,难的是长期的坚持。我看到一些期刊因为短期内努力,学术品位、学术质量上升得很快,但很快又降下去了。其原因就在于办刊的目标不够始终如一。如果说改革开放30年中,中国社科学术期刊已经度过了生存与发展的两个阶段,我认为未来学术期刊的发展之道在于:走高端、精品学术化生产的道路。
有一件事对我的启发很深。2008年年底在黑龙江大学参加“两岸四地学术名刊高层论坛”的会上,听了台湾和香港地区同行的办刊介绍以后,我是有些汗颜的。他们办刊坚持的学术国际化标准,是目前为止内地绝大多数学术期刊都没有做到的。我们学术期刊的生产是大量低水平的学术生产,当然这也与国内的学术环境有关。我们期刊人有责任来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明确学术期刊的目标选择。学术性与学术质量是学术期刊的生命所在,千万不能在办刊过程中忽视或怠慢它。我认为,下一阶段学术期刊的竞争就是学术质量的竞争。放弃与忽视学术质量的办刊做法,其结果只能是毁了学术期刊本身。
学术评价标准与办刊人的选择
一本学术期刊的学术品位、学术质量究竟该如何评价、由谁来评断,本来是一个很容易的问题,不过现在被搞得比较复杂了。
目前来看,大家比较关注的是这样七家:一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二是《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三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四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五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六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七是各类学术期刊的文摘报刊。
由于各评价体系取向不一致、选用的范围不同,搞得我们办刊人很紧张。这其中有三家对我们的刊物生存和发展影响甚大,这就是北京大学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南京大学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及各类学术文摘。因为它们被中国的高校认定为学术产品质量标准。这样一种学术评价现状的存在,造成了中国学术期刊在学术质量上的竞争演变成为一场关于评价机构、文摘杂志的“公关”竞争。
这导致学术期刊的办刊人,不是在质量上多花力气,而是在拉关系上多做文章,我们杂志同样不能免俗。尽管在座的同行,可能对此早已颇有异议,但无奈这就是中国当前的现实,又不得不去做。那么,有没有办法改变这一状况呢?大的方面,我们暂且不去说,从我们自身来说,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
我认为,一本学术刊物办的质量如何,有两个方面的人最有发言权:一方面是学者们,一方面是我们办刊人自己。由学者们来作评判,从手段和方法上不具备条件,但是我们办刊人可以自己作评判。至少我们也可以两年作一个报告,对同类杂志进行一次评价。长期坚持下去,我们就可以比较准确地评判学术期刊的质量,至少我们可以不将评价学术期刊的学术话语权拱手让给他人。
学术品牌价值:经济、社会效益结合点
这里我想讲这样几个观点:
1.学术期刊是一个小众化学术市场的产品供给者。学术期刊在一个传媒如此发达的环境中,靠走市场化道路生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当然也有人会说,中国近5000份的学术期刊(含自然科学类)在如此狭小的市场上,几乎没有一家死掉,不就证明了市场化的成功吗?甚至有的个别刊物一年靠出卖版面获益2000多万元。这不是市场化的成功,恰恰说明了学术产品的生产、消费体制机制上出了很严重的问题。按照目前个别学术期刊的路子走下去,会严重损害中国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学术产品的公共性质决定了它无法在一个真正的市场化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2.学术期刊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是学术质量。学术期刊的存在合理性就在于学术研究、宣传、应用的需求上。学术期刊不能偏离这样一种合理性而另寻他途。尽管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术期刊办刊目标和方式脱离或背离了这种需求,但终究仍要回到这样一个状态中来。对于这一点,我们在座的同行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学术质量最终是检验一本学术期刊决定性的标准。作为学术期刊的负责人没有任何理由放弃这样一种努力,而去满足其他的需求。
3. 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必须靠提升学术期刊的品牌价值来实现。只有当一本学术期刊具有了学术的品牌价值之后,才会有社会各个方面对学术期刊的关注,才会有影响力,社会的支持、各种机会才会出现在你的周围。
在这10年的办刊经历中,我们一直把提升期刊的学术品牌作为一个战略,始终坚持如一,不仅获得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和尊重,而且也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原来困扰多年的经费问题已悄悄消失,不再是制约学术期刊生存与发展的主要问题。就像写文章,立意、起点一定要高,才能写出好文章。办学术期刊也一样,如果整天只想着钱,不可能办出有质量的学术期刊。
实际上,我一直认为学术期刊的品牌价值,是实现一本学术期刊社会价值和生存发展的较好方式。我们现在有些学术期刊对其品牌的维护、提高、运用不太重视,学术质量不够稳定,而把精力放在其他方面,这其实是舍本求末。我认为要有一种毅力、信心,花几年时间,坚持不懈地提高杂志的学术质量,不断扩大杂志的学术品牌价值,就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我相信中国学术期刊今后的竞争一定是学术质量的竞争,适者生存。
(本文根据作者在第八届“全国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高层论坛”上的发言整理修改而成,作者系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江苏社会科学》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