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和国的历史记忆中,“荡涤旧社会的污泥浊水”、“五讲四美”、“抗击非典”等留有时代印记的特殊词汇,以及废除包办婚姻、计划生育、最低生活保障等传递着历史信息的符号,共同构成了共和国社会建设中弥足珍贵的生动画面。回首60年社会生活的巨变,那些如火如荼的岁月与刻骨铭心的事件,就会从历史的长卷中纷至沓来,激起我们对前辈建设者深深的敬意和对共和国的无限深情。
移风易俗揭开历史新篇
经过移风易俗、破旧立新的伟大变革,中国社会进一步完成了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和革命队伍中的先进文化与进步思想迅速在全社会推广,形成了诚实待人、勤奋工作的新风尚和人人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人际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清除旧社会的遗毒,党和政府带领群众仅用两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封闭妓院、查禁赌毒、打击反动会道门等工作。
1949年11月21日下午,经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决定,北京率先开始了封闭妓院的行动。当晚,仅用12个小时就将237家妓院全部封闭,450名妓院老板被逮捕,1286名妓女被收容。继北京之后,上海、天津、沈阳等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各自采取有效措施,先后查封妓院8400多所,帮助32万余名妓女在生产教养院里医治性病、改造思想、学习技艺。她们中很多人后来成为劳动模范,有的加入了共青团、共产党,组建了幸福的家庭。与此同时,吸毒、赌博被严令禁绝,以“一贯道”为代表的反动会道门组织被捣毁,挽救和改造了一批深受毒害的群众。罪大恶极、民愤极大的老鸨、毒犯、赌棍和道首受到审判和惩治。这一系列改革运动,改变了社会面貌,振奋了民族精神,令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
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作为新中国的第一部法律颁布实施。从此,封建包办婚姻制度被彻底废除,广大妇女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权利,纷纷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工作。从1952年开始,一场全民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起来。人人动手,讲究卫生,改善环境。昔日肆虐泛滥的天花、霍乱、鼠疫等急、慢性传染病得到了控制,全国人口平均寿命从解放前的35岁提高到1957年的57岁。
经过移风易俗、破旧立新的伟大变革,中国社会进一步完成了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和革命队伍中的先进文化与进步思想迅速在全社会推广,形成了诚实待人、勤奋工作的新风尚和人人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人际关系。比较新旧社会的变化,一批像相声大师侯宝林那样的艺术家纷纷撰文,表达解放后被人民尊称为“文艺工作者”的喜悦心情。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全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为了尽快赶超世界先进国家,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勤俭节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了焦裕禄、雷锋、王进喜等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在他们的感召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成为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1963年全国高等学校20万应届毕业生,自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的决心和行动,集中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生活
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2000年底,我国人均GDP超过800美元。根据《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测算,全国小康生活实现程度达95.6%,城乡居民生活基本实现了总体小康。
改革开放前,我国城乡居民生活基本处在温饱不足的生活状态,农村尚有贫困人口2.5亿。为了尽快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1979年邓小平在接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建立小康社会的构想。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2000年底,我国人均GDP超过800美元。根据《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测算,全国小康生活实现程度达95.6%,城乡居民生活基本实现了总体小康。进入新世纪,党和政府又带领人民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征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城乡居民的收入渠道不断拓宽,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成倍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08年的476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4元增加到15781元;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从1978年的210亿元增加到217885亿元,增长了约1037倍。可以说,改革开放的30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财产增加最快的历史时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大幅增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食品消费逐步由温饱型向营养型转变,更加注重膳食结构和健康配餐。饮食服务业蓬勃发展,在外用餐占食品支出的比重增大,人们尽享美味珍馐。城乡居民的衣着需求从“穿暖”向“穿美”转变,更加注重服装的质地、款式和色彩的搭配,服装消费愈益成衣化和时尚化。家庭生活设备逐步现代化,家庭“三大件”耐用品从20世纪80年代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转变为9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进入新世纪又更新为移动电话、电脑、私家车。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宜人,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2.6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31.6平方米。近年来,安居工程、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政策保证了低收入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2007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达到7081元,比1978年增长了37.5倍。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近年来,在人们的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比重明显上升,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充实,休闲、健身、旅游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六中全会又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科学界定了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社会和谐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出现过失误和曲折。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六中全会又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科学界定了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围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党和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为解决就业难问题,国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门路,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面对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巨大压力,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制定了促进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医疗是涉及全社会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的大问题。为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难题,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直在寻求出路。2009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新医改方案定位民生发展,回归健康本位,突出了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制度等内容,让老百姓看到了病有所医的美好前景。
社会保障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机制。在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针对我国农民占人口多数的特点,政府花大力气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2002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首次提出逐步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6月开始试点起,到2008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达到8.15亿,参合率达到91.5%,比预期提前两年实现了基本覆盖所有农村的目标。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随后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农村低保政策文件,2777个涉农县全部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确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它预示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将带给人们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