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中再次兴起的美国公民服务运动
公民服务是指“公民基于最少的金钱补偿,长时期、有组织地广泛参与和促进地方、国家或者世界这个大社区事务的(服务),这种(服务)为社会所认同和尊重”。这个定义蕴含了公民服务和偶发志愿者行动的区别。公民服务是集体行为,而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公民服务存在的理论前提在于,公民在享受政府部门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权利的同时,应该担负起为社区、社会、国家提供服务以使公共受益的责任。具有现代意义的公民服务概念出现在19世纪。19世纪,随着西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西方社会迅速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和工业化势力的结合瓦解了传统社会中小规模的、经济自足的和相对稳定的社群,成千上万的人涌到都市的中心去谋生。充满活力的社会网络是前现代社会的特征,这种曾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最基本物质和情感安全保证的社会网络系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逐渐削弱。为回应这种社会和经济的巨变,人文主义改革家试图通过“公民服务”作为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去重新构建已丧失的、在过去可提供稳定性的社会网络。
自2007年下半年爆发次贷危机以来,美国陷入了金融危机的窘境。为进一步凝聚美国精神,调动国民共度危机的信心,明确每个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美国社会掀起了新一轮的公民服务运动。2009年3月31日,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旨在促进公民服务事业的“服务美国行动法案”。美国总统奥巴马对该法案发表了讲话,说这是“引领美国进入一个服务新时代”的关键一步,并承诺会签署该法案。根据这一法案,美国将把创立于1993年的公民服务机构——美国服务队的人数增加两倍,并将设立一项基金,用于帮助非营利服务团体招募和管理志愿者。法案确立了公民服务的5个方向,包括救助穷人、改善教育、鼓励节能、加强保健和帮助老兵。奥巴马政府在美国遭遇经济危机的形势下把加强公民服务作为国内政策的重点之一,大力提倡美国国民发挥助人和互助精神,希望通过鼓励国民更多地参与志愿服务来缓解经济上的压力。此次法案的通过,再次把人们的视线转移到公民服务运动上来。
公民服务运动在美国的作用
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利己”弊端
个人主义被视为美国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适度的个人主义能使得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扬。然而,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利己的、个人至上的个人主义被大大张扬,使个人成为“绝对个人”。这种以“绝对个人”为前提的个人主义的问题在于,把个人从他人和人类共同体中分离出来,强调了个人绝对的自由、责任和选择,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从而设定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对立。然而,这种绝对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思潮在道德领域造成了个人主义的泛滥和社会责任的丧失,导致了个人与社会的疏离、人际情感的冷漠、社会关系的松散,这些都威胁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克服自由主义带来绝对个人主义的“利己”弊端,美国社会兴起了强调社群优先于个人、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权利的社群主义思潮。这种思潮的笃信者致力于通过公民服务的推行,强化公民的责任意识和个人对他人与社会的关怀感,以维系个人与社会/社群的紧密联系,以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利己”弊端。社群主义者相信志愿服务项目能够使个人的作为更好地迎合社会的需要。随着美国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元,对“共同体”的理解变得越来越有挑战性。因此,大力推崇公民服务,以促使这个高度个人主义的社会逐渐转变为一个乐于关心他人、奉献他人的社会,无疑成了美国政府和社会的不二选择。
在社会重大事件中凝聚民心
公民服务在社会重大事件中能发挥较显著的救济作用,并能及时凝聚国民的爱国精神以积极地应对灾难、重建家园。综观近年来美国公民服务的高潮发展,都是在美国社会处于比较危急的关头,比如2001年“9·11”事件以及2005年飓风卡特里娜灾难后都是公民服务发展的高潮期。“9·11”事件发生以后,面对突如其来的恐怖袭击所造成的物资、生命尤其是社会心理的重创,美国政府及时号召广大民众投身参与各种服务项目、志愿参加救援与安抚工作,而参与志愿服务本身又激发了美国人的公民服务精神。2005年,飓风卡特里娜横扫美国南部墨西哥湾沿岸,造成美国自然灾害史上最严重的大灾难。大概有超过1800人在灾难中丧生,资产损失高达81亿美元,无数的居民住宅、公司、学校、医院和政府建筑毁于一旦,上百万人丧失家园、流离失所。应对这个巨大的灾难要求及时和长期的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援。其中,美国服务队及时参与了灾区的直接救助,其成员参与了募捐、志愿者管理和关怀等大量工作。而其他各种国家服务项目参与了与地方、州政府和国家的救济及重建工作,为灾区的居民提供及时的服务和帮助。当地的灾民也得益于由这些志愿者所提供的不可估价的重建社区服务。公民服务项目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不仅能及时地迎合灾民的关键物质所需,更重要的是能对心理重建与共渡难关提供有益的精神支撑。
进行日常公民教育
各种公民服务项目往往是美国进行公民教育的依托。美国社会各界重视公民服务项目的推行,把服务视为学生公民教育的核心手段,并对国家服务、社会/社区服务的公民教育价值充分地开发和运用。比如,在学校广泛推行的服务项目——服务学习就将公民教育与所在社区的真实现状相联系,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履行公民责任与义务的环境,使学生有机会主动、积极地进行公民参与。在服务国家、社会或社区的活动项目中,学生更易于体验到自己作为公民所具有的不可推卸的对社会与国家的责任感。许多研究表明,参加了服务学习活动的学生,不仅增长了公民意识,培养了相应的公民技能,还提高了他们对公民生活的敏感度,逐渐深化了自身公民责任感与义务感。实际上,美国公立学校公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灌输民主的价值和准则,发展学生的批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使学生能参与各种事务的辩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服务学习和社区服务的机会,以帮助他们发展成为服务导向和政治导向的青年”。
推行美国式民主和树立美国形象
公民服务中的跨国项目也是美国向其他国家推行美国式民主的主要手段和树立美国形象的需要。跨国性的志愿者活动往往被用来促成外交政策目标的实现。比如,在冷战时期,西方国家的志愿者活动就被视为获取中立国家同盟的一条基本策略。和平队就是美国在二战后为“美国与第三世界缔结友谊”的一项策略。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签署成立和平队,其“创立的目的是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友谊”,该组织主要派遣以大学毕业生为主的美国青年,志愿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教学、社区开发、医疗保健等志愿服务。实际上,从外交策略来讲,和平队是冷战的产物,是美国为与苏联争夺发展中国家地盘和推行美国式民主的政治手段。这一项目作为美国公民服务中的国际服务项目至今仍在运行。正如美国学者指出的,“作为世界民主的领袖和一个积极的公民文化的引领者,美国必须确保自己作为其他国家学习模型的地位和确保内部运行状况始终保持繁荣。随着美国社会公民权利意识积极性的削弱,重新为这种日渐削弱的公民文化注入活力,可以为(美国)继续在利他主义、服务和民主保持领先地位创造长久的基础。而美国民主的力量和全球的领袖地位取决于其服务他人的能力、缔造包容与理解环境的能力和建立形成社会资本合作关系的能力”。
当前,美国面临数十年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失业率不断升高,社会人心惶惶,对未来无望的“精神危机感”笼罩着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在这种情况下,奥巴马政府希望通过鼓励公众更多地参与公民服务来缓解经济上的压力。当然,公民服务运动不可能成为美国经济的“弥赛亚”。但可以确定的是,在这种社会危机时刻,公民服务正呈现出激发美国国民公民责任感及促使更多的民众关心社会、共度危机的潜能。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