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金辉)日前,中国古代典籍与文化学会研讨会暨中国《史记》学会第八届年会在东北师范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就《史记》研究领域中的版本、篇章、人物、语言艺术、思想文化和典籍文化等诸多问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志雄表示,从同义词的角度看,《史记》的语言具有五大特色。曾志雄分析说,首先,《史记》使用的都是当时的活语言,极少使用袭古、拟古的书面语;其次,《史记》语言中含有不少最新的语词、语义,显示《史记》语言贴近当时的口语;第三,《史记》语言包含丰富的秦汉以前的文化词,反映了秦汉以前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第四,《史记》的同义词群中,以描写心理的同义词最多,反映作者注重忖摸和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第五,《史记》语言集中表现了“战争、死生、变化”的历史主题,深刻反映了当时大历史的情境。
“司马迁固然有其主观立场来评价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但并没有隐没客观历史事实。”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李伟泰以《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商君列传》、《蒙恬列传》、《晁错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为例指出,司马迁把此类事实一般置于本篇论赞的不同部分,或以互见法置于相关篇章中。
“真实的历史、记录的历史、解读的历史和接受的历史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认为,“历史”一词具有双重含义。第一是真实的历史,第二是记录的历史,记录的历史是对真实历史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带有作家很大的主观色彩。而我们现在根据古代作家记录的历史再去解读历史就更难。当解读的历史再被读者、观众所接受的时候,接受的历史与解读的历史之间又有着巨大的差距。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台湾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等60多所高校,以及中华书局、故宫博物院、文史哲杂志社等单位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