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管理 建设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桥头堡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 程恩富
王伟光同志作的《关于管理强院》的报告,是有关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比较成熟的整体思路,充分反映出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任的领导班子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改革和发展有一套整体思路,并在逐步实施。管理好中国社会科学院,发挥好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都要依靠管理强院战略的实施。与管理强院相对应的是科研强院和人才强院。管理强院是服务于、服从于科研强院和人才强院的。因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使命是最终要出成果、出人才,而出成果、出人才必须依靠管理强院来实现,就如同王伟光同志所讲的要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人才、向管理要成果。通过强化管理,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科研发展和人才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序运行的制度环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比较好的规矩和比较好的制度环境,将有利于出成果、出人才。
从制度建设的层面来看,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面临的问题一个是建章立制,另一个是最终的落实和执行。“抓而不行等于不抓”,规划得很好,但是最后不执行、落实,那么就会导致前面做的工作都变成无用功。所以现在院领导强调管理强院,并且抓检查、抓落实,一方面,可以促进各个研究所将本所的各项具体工作落实;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在工作中出现形式主义、蒙混过关的现象。最终,一些重要的工作要真正落实,基础在研究所。我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能不能办好,就要靠研究所。如果研究所出成果又出人才,那么中国社会科学院也将会得到发展。
在管理强院战略的实施中,领导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领头人在工作中出现了偏差,走形式,就不能将院领导的用心落实到实处。所以所长要有责任感,以大局为重,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不能只做科研工作,必须要有管理才能,真正处理好治所和治学的关系,调整好中层干部的班子,增强研究室主任的责任感,使研究所形成有凝聚力的团队。现在院领导在谋篇布局方面已经为我们做好了规划,关键在于实施,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改革与国家的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息息相关,随着国家的重视,今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贯彻管理强院就要抓落实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张晓山
王伟光同志曾多次在各种会议中强调管理强院战略,通过这次暑期工作会议,正式将管理强院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只讲人才强院、科研强院,而忽略了管理强院,是有欠缺的。管理强院不仅是解决人才强院、科研强院的措施和手段,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来说,更是用科学手段来建院的根本措施之一,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从30年建院的经验来看,中国社会科学院对管理强院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初期,对各个方面工作的管理,是作为行政体制来进行管理的。到了80年代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职能部门要加大服务力度。但服务并不等同于管理,应该说服务是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但是代替不了管理。近年来,经过院领导对管理工作的重新认识,现在将管理提升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对管理强院战略来说,这是认识上的一个升华,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长远发展的策略。
自从去年提出体制机制改革以后,我们所认识到不仅要服务,也要强化管理,因为管理更加系统,也更加科学,如果只讲服务,就会丧失管理。现在将管理强院战略提出来,与科研强院和人才强院并列,就像是三足鼎立,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建设来讲是比较稳固的、比较好的方案。从历史上来看,任何国家、社会的治理,都有自己的管理策略,如果管理不得力,将会导致溃败。现在作为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来看,管理的基本素质提升,将会推动全院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也会有一个新的变化。历史研究所建所已经55年了,这些年来历史所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回去后,历史研究所会进一步把暑期工作会议的精神落实好,另一方面也要提高研究室一级科研人员的认识,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用科学手段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繁荣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刘荣军
王伟光同志的报告提出了我院长期存在的一个弱项,那就是管理。管理问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建设的关键性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总体看来,这次报告有以下特点。
——理论性强。报告在探索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加强管理,论证起点高,从马克思主义的四种生产理论讲起,论证逐层深入,从科研成果的生产到人才成长规律,从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发展规律。过去对科研成果的生产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方面研究不够,这个问题的确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比如,科研成果的生产作为重要的精神生产方式,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什么解放前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出现了很多高水平的学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但为什么在和平时期,反而不能产生大师?
——针对性强。王伟光同志上任后,先后深入各单位作了大量调研,了解各所科研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并听取各单位的工作汇报,在获取大量一手资料的前提下,提出了具有很强针对性的意见和看法。
——可行性强。报告虽然很多都是理论上的道理,但既不空谈问题,也不空谈理论,而是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
此外,王伟光提出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之间的关系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一直以来存在的重要问题,但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作为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特长在哪里?我认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二者不可分,中国社会科学院区别于其他研究机构的一大特色,主要就是能把基础研究的长处和应用研究的长处很好地结合起来,发挥在中长期研究方面的优势。
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相结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工作的主要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景天魁
王伟光同志的报告很务实、很辩证,是全面、高水平的报告。他对为什么实施以及怎样实施管理强院战略进行了全面阐述,这是自提出管理强院以来最全面的论述,既高屋建瓴又非常务实,讲的都是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这次报告,我们提高了认识、开拓了思路。
报告针对性强,对具体问题有精准把握。报告要求,作为研究所的领导者不仅是学科带头人,还应该作为管理者积极治所。中国社会科学院长时间以来对领导是否该抓管理、管理到底是什么的认识很模糊,也没有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次报告澄清了一些具体问题,而且对治所提出很高的要求,即书记所长要根据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来进行管理,确定了管理的目标和方向。
报告具有辩证精神,论述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密切相关的几对辩证关系,相当透彻,如基础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创新体系与管理体系、政治与学术、研究所与研究者个人的积极性等方面的辩证关系。我认为,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只要是科学的就有规律,无论是研究古典的、历史的还是现实的问题,都应该有前瞻性,有举一反三的效果。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不能割裂开来,个人研究和整体研究同样不能割裂。创新体系和激励机制如何适应规律,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管理要宽严相济,要敢于管、善于管。敢于管要严,善于管要灵活,作为研究所的领导者,能否将治所放在第一位,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责任心。如果没有责任心,管与不管的效果是一样的。领导者要有责任心才敢管,出于公心才能管得深、管得实。管理必然要投入心血和精力,要想把事情做好,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如果没有责任心,就会见了矛盾躲着走。敢于纠正错误是改进管理的保证。
管理强院重在责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欧洲研究所所长 周弘
王伟光同志的报告很务实、很辩证,是全面、高水平的报告。他对为什么实施以及怎样实施管理强院战略进行了全面阐述,这是自提出管理强院以来最全面的论述,既高屋建瓴又非常务实,讲的都是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这次报告,我们提高了认识、开拓了思路。
报告针对性强,对具体问题有精准把握。报告要求,作为研究所的领导者不仅是学科带头人,还应该作为管理者积极治所。中国社会科学院长时间以来对领导是否该抓管理、管理到底是什么的认识很模糊,也没有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次报告澄清了一些具体问题,而且对治所提出很高的要求,即书记所长要根据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来进行管理,确定了管理的目标和方向。
报告具有辩证精神,论述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密切相关的几对辩证关系,相当透彻,如基础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创新体系与管理体系、政治与学术、研究所与研究者个人的积极性等方面的辩证关系。我认为,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只要是科学的就有规律,无论是研究古典的、历史的还是现实的问题,都应该有前瞻性,有举一反三的效果。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不能割裂开来,个人研究和整体研究同样不能割裂。创新体系和激励机制如何适应规律,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管理要宽严相济,要敢于管、善于管。敢于管要严,善于管要灵活,作为研究所的领导者,能否将治所放在第一位,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责任心。如果没有责任心,管与不管的效果是一样的。领导者要有责任心才敢管,出于公心才能管得深、管得实。管理必然要投入心血和精力,要想把事情做好,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如果没有责任心,就会见了矛盾躲着走。敢于纠正错误是改进管理的保证。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