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主要领导干部管理强院专题研讨班重点解决管理强院问题。落实管理强院,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实施管理强院;二是怎样实施管理强院。第一个问题是解决对管理强院的认识问题。全院上下,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统一思想,真正认识到对于我院的发展来说,管理强院至关重要。第二个问题就是解决如何加强管理问题。
关于会议的开法,我提倡务虚与务实相结合。务虚就是统一认识。一要解决思想问题。通过学习研讨提高对管理强院必要性的认识,形成全院上下认真抓管理的局面。二要解决思路问题。思路决定出路,思路不对,没有出路。管理工作怎么做,要形成正确的思路。务实就是提出措施办法,解决落实问题。要把统一认识与提出措施相结合。认识统一了,解决了要到河对岸的目的问题,但怎样过河,是走桥还是渡船,是解决达到目的的措施办法,桥和船不解决,目的就会落空。同志们要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我院、适合本单位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形成怎么抓、怎样落实的可操作方案和步骤,这就是务实。
一、一定要高度重视管理强院的极端重要性
奎元同志在院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抓管理强院,进一步建章立制,查补疏漏,纠正散乱无序的状况,提供尽可能有利于强院的秩序和服务”。奎元同志明确提出管理强院问题,对管理强院的目的和要求也做了深刻的阐述,这是对我院办院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我院去年开始的加强管理、全面展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所取得成绩的肯定,对我院大力实施科研强院和人才强院战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为什么要抓管理强院?应当说,这是推进科研强院和人才强院战略实施的重要保证和必然要求。管理出人才,管理出成果,管理出成效。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都有一个如何管理的问题。同样的起点、同样的条件,管还是不管,管得怎么样,大不一样;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水平不同,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成效。我院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不同于企业、不同于行政部门,甚至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学校,但同样存在着管理的问题。科研是我院第一位的工作,一定要以科研为中心,科研的关键是要出好的成果,而出人才是出成果的基础,没有人才,哪来成果,怎么能实现科研强院,人才强院是科研强院的保障。成果从哪来,人才怎么产生,答案是出成果、出人才,离不开管理。科研强院和人才强院战略的实施离不开管理,全院的正常运转也离不开管理。没有管理,科研强院和人才强院的战略目标就会落空,我院工作就可能陷入无序状态。管理强院是科研强院和人才强院战略实施的必要保证,是推进我院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全院同志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实施管理强院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实施管理强院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像重视科研和人才那样重视管理,像抓科研强院和人才强院那样抓管理强院。
什么是管理强院?简而言之,管理强院就是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建立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实施科学的、严格的管理,以实现我院科研和人才资源的科学配置,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研生产力,达到多出成果特别是精品成果、多出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的目的。
抓管理强院,对当前抓好我院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去年以来,我院工作之所以取得较大进展,同全院加强管理、严格督办、狠抓落实,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是分不开的。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到今年上半年,经过一年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各方面工作有很大改观,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管理体制机制有所创新,有力促进了我院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但是与中央对我院“三个定位”要求相比,与我院广大干部职工的实际期望相比,轻视管理、执行力不强、工作不落实、松垮散漫、照旧章办事、体制机制守旧、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不高、整体创新能力不强的现象依然存在,妨碍人才成长和科研成就的管理体制机制弊端还较为明显,管理体制机制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目前管理上的问题如不解决,将严重制约我院发展。
领导必须重视管理。领导就是管理,当领导,必须抓管理,不重视管理,不是合格的领导,不抓管理,放任自流,不是负责任的领导。有一个问题,需要同志们统一认识,需要有明确的回答:“身为学者的书记、所长,首要的工作职责是自己做学问搞科研,还是抓管理当领导?”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所局级领导干部,要明确自己作为领导干部的管理责任,学者型的领导干部既要当好学问家,当好学术带头人、组织者,更要当好管理者、当好领导。这里所讲的管理首先是科研管理和学术研究的组织协调,当然也包括全面管理工作。作为学者来讲,第一位的工作责任是什么?无疑是研究。但作为学者型领导干部,第一位的工作责任是什么?就是管理。学者型的领导干部可以对照检查一下“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放在管理上了”。不抓管理不是合格的领导,特别是书记、所长,要做合格的书记、所长就要用心抓所务、用心抓管理,不能心不在所务上。不要看不起管理,以为管理是小事,不屑一顾,是具体办事人员的事,自己当甩手掌柜、点头领导,仅把写论文、搞研究、出国考察、参加学术讨论会当做工作职责而疏于管理职责,这是失职。我在调研中听到一些科研人员说,“很难看到所长和书记,不知道他们忙什么”。当然这话不一定准确,但至少反映了一定问题。一般来讲,在教学科研机构,有人看不上管理、不会管理,认为说说写写是“大事”,而不屑于顾及管理“小事”。也有的学者出身的领导干部学问不错,但不会管理,这些情况在我院也或多或少地存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所局级领导干部,要明确自己作为领导干部的管理责任,把更多精力放在抓管理上,从“要我管”转变为“我要管”。不能等上级要求了、矛盾出现了、群众有意见了,才不得不重视管理,这是消极被动的“要我管”。“我要管”则是把抓管理作为职责分内之事,使之成为自觉的行动,主动思考问题,研究管理,全程跟进,深入一线,找准本单位本部门中问题所在,拿出办法,管出实效。
抓好管理,是对我院所局级领导干部责任意识的考验和领导水平的挑战。今年,我院要全面推进科研强院、人才强院和管理强院三大战略。管理强院是解决当前我院现存突出问题的战略措施,不是权宜之计,全院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管理,大力实施管理强院,全面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事关我院发展的带有规律性的重大问题
从认识论的意义上来说,抓好一件事,首先是认清这件事的规律与特点,按照该事物的固有规律与特点办事。抓好管理,必须研究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这就必须探索和认识我院固有规律,这里暂且归结为科研成果生产和科研人才成长规律、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中国社会科学院办院规律。
辩证法告诉我们,规律又表现为事物之间的本质关系或相互联系,探索我院规律,还须认识把握我院工作中的一些重大关系。譬如,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关系,政治和学术的关系,加强统一领导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关系等。当然还有更具体的一个层次的关系问题也要研究,比如院和所的关系,院职能部门与研究所的关系,党委书记和所长的关系等,这些是具体操作层面的关系。到底有哪些重大规律和关系问题需要认识把握,同志们还可以讨论,我只有提出问题,抛砖引玉。
首先,谈谈影响我院发展的客观规律问题。第一,科研成果生产和人才成长规律。
马克思讲,人类社会发展要从事四种生产,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关系生产。从普遍意义上来讲,社科院也是从事生产的,当然是精神生产,体现为科研成果的生产。我院是生产精神产品的,即科研成果,其功能、性质和任务决定了科研工作是全院的中心工作,其他各项工作要服从于、服务于科研工作,必须全力以赴地抓好科研,这就迫切需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研强院战略。
科研生产的目的是要出好成果、多出成果,即是说又好又多地生产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研成果。对于党所领导的社科院来讲,科研生产的目的就是要生产符合党的政治要求的,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符合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成果。这就产生了如何激励出精品成果,多出成果的问题,如何判断成果的价值,是好是坏,精品还是次品?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成果评价体系?怎样合理配置科研资源,特别是经费资源?实施怎样的办法,如何建立合理的激励和竞争体制机制,才能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等问题,这都需要深入研究科研成果生产的周期、特点、要求等规律性东西,研究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精神生产,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的特殊成果生产规律。只有把科研成果的生产规律吃透了,才能建立健全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生产规律的评价体系和激励体制机制,抓好科研管理。
无论是科研成果的生产,还是全院事业的繁荣发展,都离不开人,离不开人才。在科研成果生产过程中,也生产了科研人才。办好我院,抓好科研,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关键在拔尖人才,所以人才工作最重要,要把人才工作当做根本大计来抓。在人才生产上,如何实施人才强院战略,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形成符合党和国家要求的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激励拔尖人才尽快成长起来,这就需要认真探索和把握我院人才结构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
就我院人才构成来说,需要三类人才:一是专业人才。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从事科研的科研人才,他们是科研生产的核心生产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能够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回答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具有很高学术造诣和研究水平的各学科的领军人才和学术大家;一部分是科研辅助人才,热心为科研服务、业务熟练的科研辅助人才,比如研究生教育、图书资料、报刊出版、信息网络等科研辅助人才。二是管理人才。就是愿意献身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了解哲学社会科学规律,政治坚定,懂科研会管理的领导干部、党务干部和其他管理干部。三是工勤人才。能够热心为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服务的、为科研工作服务和其他全院工作服务的行政后勤等方面的服务人员、工勤人员。这三类人才,最重要的是专业人才。必须把重点放在科研人才培养上,加强以科研专业人才为重点的三支队伍建设。科研专业人才虽然是重点,但管理人才、工勤人才也必不可少,要给予同样重视。人才结构,包括人才类别结构、学科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人员比例、老中青年龄比例、高中低职称比例等结构,怎样配置才合理,需要认真研究,摸清规律,掌握需求和特点,一步一步调整,逐步形成合理、科学,具有我院特色,有利于我院发展的人才结构体系。
要特别注意青年人才,主要是青年科研人才、青年干部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现在我院青年比例已经不小了,在许多研究所已经占了多数,大部分研究所都已经占了1/3以上了,如何培养优秀青年人才,是一个迫切的战略性问题。各级领导班子一定要把青年工作、青年科研人才为主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抓好。对于青年人才,要在政治上充分信任他们,在业务上精心培养他们,在思想上认真教育他们,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要大胆、时不我待地培养他们、使用他们、关心他们、提拔他们。马研院在青年科研人员中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活动有成效。哲学所创立青年购房贷款基金,想方设法为青年人排忧解难,得到青年人的拥护。当然还有许多单位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也做得很好,可以交流借鉴。
从人才成长的规律看,思想家和理论家,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的成长是有周期的,是有条件的,要研究他们的成长需要哪些条件,如何创造条件促进人才成长、如何培养人才。要按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成长规律来培养人、使用人、选拔人。既不能忽视人才培养,也不能做违背规律、揠苗助长的蠢事。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论述过:“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他们讲的是人才成长有一个历经磨难,但个人奋发努力,终成大事的过程。历经磨难,而又坚韧不拔,才能千锤百炼出人才,这恐怕也是人才成长的规律。人才当然需要培养,但就古今中外人才成长的规律和案例来看,人才成长离不开实践锻炼,离不开磨炼,离不开个人努力,很多人才都是在困难条件下,甚至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像鲁迅、郭沫若等大文豪,一开始都是学医的,鲁迅曾在海军学校就读,还学过几年采矿,时势造英雄,苦难的旧中国使得他们拿起笔杆子,以唤醒旧中国大众麻木的精神为己任,转向文学创作,在斗争中成为大文学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关键是要调动人才成长的内因,使人才个人真正奋发努力。所以,抓好人才工作,除了创造必要条件环境、体制机制以外,还要把握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激发、发掘人才成长的内在潜力。因此,院党组在努力创造人才成长条件环境的同时,还要大力加强对人才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为人和学风教育工作,充分引导他们,鼓励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再好的条件环境和体制机制,个人不进取、不努力,人才还是成长不起来。要向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讲明这个道理,让他们真正认识到位,真正奋发起来,这也是领导的职责。当然,时过境迁,和老一辈相比,人才成长的时代、条件不同了,既不能反对为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又不能刻意搞些困难出来,非要强调在逆境中成才。但是一定要在努力创造人才成长条件的同时,强调人才成长内因的重要性,强调人才成长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刻苦奋斗,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从目前我院人才现状来看,主流是好的,可以大体满足科研和工作需要,但从实现中央“三个定位”的高标准要求来看,人才方面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就人才的数量来说,不算少,但忠诚并熟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和理论家、学术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有后劲的年轻学术人才、国际性的学术人才、党委书记和所长人才、独当一面的职能部门和院属单位领导人才和管理人才、年轻的骨干管理人才略嫌不足;就人才的素质来说,学历很高,但政治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还需提高,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方面还有欠缺,政治性、思想性、政治纪律观念也需强化,素质能力亟待提高;就人才成长的待遇、环境和条件来说,还需解决好他们在住房、收入、各项福利待遇、科研条件、工作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就人才队伍学术风气来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理论联系实际和严谨诚实的学风尚需树立……这些都需要努力解决。
院党组和奎元同志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下决心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集中一定的经费投入,推出了《人才强院战略实施方案》。能不能达到方案预期效果,关键是抓好落实。要把钱花在刀刃上,气力用在人才成长上,功夫下在落实上,全院上下必须集中力量一项一项地把方案中的任务真正落实。今年是我院人才强院方案实施的第一年,各所都制定了本所的人才强所方案,各职能局也加强了人才培养工作。但是有的所制定的方案很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有个别所却大而化之,实际操作意义不大,需要进一步使方案更具可操作性。
第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
还要进一步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自然科学是对自然发展规律的认识,人文社会科学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哲学是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认识的总概括。哲学社会科学作为自然、社会规律的概括,作为人类知识的认识成果,作为认识工具,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一般规律。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就要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等诸方面创新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哲学社会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分门别类地形成了不同学科,各个学科在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等方面也有其形成、创新、发展的具体规律。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新闻学、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语言学、文学等都有其各自特点和发展规律。不仅要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一般规律,还要研究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特殊规律,还要研究各个学科的特殊规律,还要研究各个学科的具体专业的特殊规律,还要研究各个学科和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在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等诸方面的具体规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话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发展规律,是我们所要研究回答的主题。根据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加强学科建设,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这是我院重要任务。
第三,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办院规律。
我院作为党和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最高研究机构,自改革开放之初成立,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了。如果加上它的前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就有54年的历史了。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扶持下,在历届院党组和院领导以及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取得长足发展。30年或54年的经验是什么,教训是什么,成功的做法是什么,还有哪些问题,要很好地回顾、分析、研究、总结,要摸索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提炼出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来,要研究它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管理体制机制、学科分类、研究所的设置以及机构问题、编制问题、人事问题、经费问题等等。既要研究它的30年、54年历史,又要研究它的现状,还要研究它的前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经验等等。总之,要系统地、科学地总结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办院经验、教训,积极推进我院事业发展。
其次,谈谈正确处理关乎我院长远发展的重大关系。第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
这是一对事关我院学科发展和学术走向的重大关系,认识清、处理好这对关系对于我院发展影响重大且深远。努力加强基础研究,积极推进应用研究,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共举。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基础上提升应用研究的水平,又要通过应用研究来促进基础研究,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基础研究搞不好,应用研究就缺少分量,搞好基础研究,出成果、出人才就有雄厚的基础和源泉。同时,应用研究又带动、促进基础研究,不可厚此薄彼,不可偏废,不可将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1.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基础研究,什么是应用研究。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按照研究范围、研究内容来划分,可以大致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别,譬如,对矛盾问题的理论研究属于基础研究,而对当前群体性事件及其化解对策的研究又属于应用研究。按照学科分类来划分,又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学科和应用研究学科两大学科类别,譬如,政治经济学属于基础研究学科,财政学、金融学等属于应用研究学科。当然,二者又不是完全分割的,相互也有交叉,不能完全分得那么清楚,比如应用理论研究,相对应用对策研究,它就是基础研究。而基础研究也不能完全没有应用色彩,比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既有基础理论研究成分,又有应用对策研究的成分。在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学科中也有应用研究和应用学科,譬如,哲学研究是基础研究,哲学学科是基础研究学科,但在哲学研究中也有应用研究。在应用研究和应用研究学科内也有基础研究。同样,应用研究也不是不研究理论,应用研究可分为应用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
2. 对基础研究要全面认识,不能把基础研究内涵和范围理解太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更为重要的基础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包括现实性很强的学科,都有一个基础研究问题,仅仅把基础研究限制在很小的范围,是不全面的。
3.基础研究不等于不研究现实问题,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有一个面向现实、为现实服务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目标服务的,无论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问题,并不是只有应用研究服务大局,基础研究就可以远离大局、远离现实。分别来看,对策研究必须研究现实问题,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基础研究也要与现实相联系,这个认识要解决。有些基础研究,必须与现实相结合,要回答现实问题。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既是重要的基础研究,也是重大的现实研究。如果不结合现实,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不研究重大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就失去了目标,失去了方向,失去了生命。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的现实针对性,不断针对新的实际,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本论》,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认识当前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实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是如此。有些基础研究,虽然不直接研究现实问题,但也有一个为现实服务的问题。比如历史学,虽然研究的是过去时,但有以史为鉴的问题。即使与现实远离的一些学科,比如考古学,也存在一个研究者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认识问题,有一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研究方法的问题。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决不能脱离现实。奎元同志提倡的国情调研,既是应用研究需要的,也是基础研究需要的。开展国情调研,当然要写调查报告,而更重要的在于让研究人员深入实际,联系群众,接触实践,了解国情。
4.应用研究不等于不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必须以深厚的基础研究为基础,为依据,为指导。任何应用研究都离不开基础研究,就拿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来说,也有一个基本理论支撑问题。譬如,研究环境保护政策,离不开环境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任何应用研究,都有一个受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论指导的问题,离不开正确哲学思维的指南。把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完全分开,是不可能的。比如,国际问题研究属于应用研究,但国际问题研究不等于没有基础研究,对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地理等的研究就属于基础研究,而该基础研究是支持应用研究的。我院组织撰写的《列国志》作为基础研究成果,极大地支持了现实国际问题的研究。
5.正确认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辩证关系,推进现行科研激励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正确认识和处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存在一个如何认识现行的科研管理激励体制机制,不断推进其改革创新的问题。我院现行的科研管理激励体制是以课题制为主。总的来看,课题制无论对基础研究还是对对策研究,都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但从效果上看,好像课题制对对策研究好处更大一些,对有些基础研究好处少一些,这就产生了课题制有利有弊的问题,当然是利大于弊。利处在于,对于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弊处在于,对于长线的、基础的成果生产和人才成长,对于青年人才成长,又存在明显不足,因为课题制有时间要求和选题要求的局限性,也容易产生某些短期行为。这就提出了如何完善课题制,采取创新办法弥补其不足的问题。要认真研究总结课题制的优与弊,既要发挥课题制的优势,又要避免其短处,探索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途径和办法。今年刚刚出台的《基础研究学者资助计划》和《青年学者发展资助计划》就是改革完善课题制的重大措施。
第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与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关系。
二者关系的实质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问题,这是影响我院科学发展和长远发展的一对基本关系。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是目的,改革管理体制机制是手段。我们的目的是按照中央的要求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实现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科研方法创新,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有符合其发展规律、适应其需要并不断创新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保障。我院的总体改革实际上包含两方面:一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改革创新,即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的创新;二是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这两个方面的改革创新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是目标,一个是手段,两者相辅相成。奎元同志在密云改革工作座谈会上讲到,我院目前体制基本守旧,现在的管理体制机制还不适应我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发展的需要;可以先进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此进一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要适应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需要,要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服务。一适应,二服务。首先是适应,管理体制机制要符合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适应它的需要,否则就会成为其发展的障碍。适应了,才能更好地服务。我院现行的管理体制机制存在一定弊端,在许多环节、许多方面存在不符合、不适应的问题,需要改革。目前,我院在努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改革创新的同时,集中力量抓好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目的就在于为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提供一个很好的制度环境和机制保障,打下良好基础。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两个方面都要抓,特别是要把科研工作,把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作为第一院务,抓住不放,抓出成效。
第三,政治和学术的关系。
处理好政治与学术的关系,既要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学问、尊重人才,按学术规律办事,是关系我院正确方向和繁荣发展的又一对重要关系。胡锦涛同志指出:“经济工作搞不好要出大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要出大问题,要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意识形态工作。”“一定要增强政治意识、政权意识、责任意识,增强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把意识形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守好自己的阵地,管好自己的队伍……重视选拔培养意识形态领域领导干部,确保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诚党和人民的人手里。”这次安排传达中宣部关于当前思想意识形态舆情工作情况的文件,同志们可以深刻领会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奎元同志反复强调坚持政治导向,包括选人、用人,都必须坚持政治标准第一,这是非常重要的。院党组就要在政治原则问题上把关定向。我院作为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作为党领导的重要的意识形态阵地,要体现党的主张和意志,要讲政治,必须服从党的领导,把握正确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使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得到充分体现。
哲学社会科学是学问,是学术,是学科,但同时与政治、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有些学科,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性,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新闻学等。有些学科虽然不具有意识形态性,但从事学问的人有受什么样立场、观点、方法支配的问题,有为谁服务的问题,有持什么样政治倾向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是不可分的。当然,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也是有区别的,完全等同起来,就会走到另一个极端。我院是学术机构,不是政府部门,与党的宣传部门、干部教育学校的定位不同、职能不同,是通过学术、学科、学理体现出政治方向,体现出党的意志。既然是学术研究,就不能是宣传式的、政治口号式的,否则就发挥不了学术的作用,也不利于学术发展。要寓党的主张、党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于学术研究之中,要通过学术创新和学科创新,通过学理研究来解决话语权问题,解决意识形态主导问题,解决政治方向问题。院党组和奎元同志对如何办好《中国社会科学报》非常重视,办好这份报既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充分体现理论学术特色,如果把这份报办成离开党的领导、离开正确方向肯定是失败的,同样,办成与党报完全雷同也是不成功的。
在我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我院建成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这是中央对我院的第一位要求,是政治要求。全院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阵地意识。这次提交大家讨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实施方案》是院党组加强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建设的具体措施。坚持正确方向,建设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首先,应该加强我院的思想政治建设和政治纪律建设,让研究人员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有良好的学风和学术道德,要育好人。奎元同志要求,对新入院人员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也正是这样的用意。今年举办的三期青年学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班效果不错。其次,要引导研究人员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导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第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队伍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的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把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建设好。加强哲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学、新闻学、历史学、社会学、法学、民族学、宗教学、文学等学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设。
处理好政治与学术的关系,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又要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鼓励学术自由,坚持“双百”方针,使各种观点和学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把握好二者的“度”,处理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允许不同学术观点争鸣的关系。我院学术性、学科性、学理性的研究工作特点,决定在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同时,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双百”方针,形成宽松的、允许自由讨论的学术交流、学术批评。自然科学允许反复的试验,允许错误,允许失败,社会科学也要允许不同的观点,允许错误的见解提出讨论,当然,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必须坚决反对。没有“双百”方针,也就没有学术的繁荣。要做到“两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坚持“双百”方针。
第四,加强统一领导和调动研究单位与研究人员积极性的关系。
如何做到既要有统一领导,又要给予研究单位和研究人员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时间和空间,这也是一对必须处理好的重要关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有集中统一的坚强的党的领导,如何在学术单位加强和改进党的统一领导是一个重要课题。奎元同志指出:“进行科学研究,一定要有大局意识。”“要始终把我院研究工作纳入大局”,“假如只是片面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个人的自由研究、个人自由思考的权利,不能顺应党和国家大局发展的方向,游离在十几亿人共同奋斗的事业之外,我们的科研就会失去方向和动力,就没有生命力”。加强党对学术的统一领导,就要把科研活动统一到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统一到党和国家的政治方向上,这是加强党的统一领导的基点,这是做好一切研究工作的根基和方向。
但是,我院又是一个学术单位,必须充分地尊重研究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研究人员的管理,不能像对机关人员那样管理,不能要求他们像机关人员那样坐班,对待学术单位的管理,不能像对待机关管理那样,否则就违背了规律。既要有集中统一,又要有充分的主体发挥,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好这个问题。既有统一领导、科学管理,又要充分尊重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予他们富有弹性的、充分的、相对灵活的空间和时间,真正做到散而不乱、活而有序、统而不死,形散而心不散。
既要加强统一领导,又要调动研究单位和研究人员的积极性,有一个认识和处理好院和所的关系问题。这里首先要解决好对研究所定位的认识。奎元同志讲:“我院科研工作的主体在研究所。研究所是科研组织、实施、评价、发布的主要承担者,研究水平的高低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水平高低的标志。”社科院的基础在研究所,主体在研究所,工作重点在研究所,发展在研究所,希望也在研究所。全院要把工作重心放在研究所上,要调动所的积极性,一是加重所级的职责和任务;二是在事权的划分上,增加所的一些事权,比如适当的人权、财权;三是加大对所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在经费和资源配置上,对所只做加法,不做减法,要向所倾斜、向所投入,大力扶持研究所。比如,在科研经费、图书资料经费、网络建设经费、国际合作经费配置上要有重点地逐步向所倾斜,支持研究所建设专业特色书库、专业特色分馆、专业特色资料室、专业特色网,支持所级对外学术交流,加大办刊经费投入,努力办好学术刊物。
有一种说法,院管院事,所管所事。从职能分工上讲,有一定道理。但应该说得更全面。院所有职能上的分工,但二者又密不可分。所事离不开院事,院事也离不开所事。所办不好,院也办不好;院办好了,所也能办好。一方面,院所要有明确的职能分工;另一方面,院里要努力为所服务。所是基础,是主体,是重点。同时,所也要考虑全院的大局,服从全院的大局,二者要一致起来,形成合力。院所要统一,同时要注意发挥两个积极性,共同把我院的事情办好。当然,在院所具体事权划分上,还可以作具体研究,逐步摸索出一些成熟的规矩来。
院所关系又涉及院职能部门与研究所的关系问题需要统一思想。毛泽东早在革命时期形容知识分子和工农大众关系时有句话,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形象比喻知识分子是毛,工农大众是皮,强调知识分子要与工农相结合,为工农服务。把这句话具体用到职能部门与所的关系上,职能部门是靠研究所存在的,职能部门离不开研究所;同时,职能部门反过来又会保障、服务、支持研究所的发展,研究所的发展也离不开职能部门,研究所和职能部门就是这样一种相互依存、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职能部门一定要树立为科研服务、为科研人员服务、为研究所服务的意识,要把着眼点放在研究所的发展上,要把工作重心放在研究所上。要转变作风,深入基层,主动帮助研究所办实事,改掉衙门作风。我和党组其他成员与职能部门领导一同多次到所里面对面地解决问题、调查研究,作风有所改善,但还不够,还要继续深入。机关党委为了转变作风,采取了开短会、讲短话、评文明服务窗口等措施,有了好的气象。当然,管理也是服务,加强统一管理与搞好服务不矛盾,加强监督检查、严格督办与搞好服务也不矛盾。
党委书记和所长之间如何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密切配合,有一个书记和所长的关系问题需要研究探索。有个别党委书记和所长两人闹意见,互相争执谁是一把手、谁是一支笔、谁说了算,这种不团结严重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影响所的发展。这既有一个思想政治水平问题,也有一个制度管理问题。从思想政治水平上看,如果双方思想政治觉悟高,都从大局出发,从工作出发,就不会去争谁是老大、谁说了算、谁是谁的人。当然还有一个制度管理、规范管理问题。这次提交同志们讨论的《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委员会工作条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所长工作条例》,目的在于加强研究所领导体制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从制度规范上解决好书记与所长的关系问题。
研究所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党的领导是第一位的,集体领导是基本原则,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党委一班人是平等的,书记是班长,主持党委会,集体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书记也只有一票。重大问题要党委会集体讨论,哪些重大问题需要上党委会讨论,《条例》有明确规定。党委决定了的事,分头负责去办。按照书记与所长的分工来讲,书记要抓党的建设,抓思想政治工作,要管党、管干部,所长是行政领导,要治所、抓科研,党政共同努力,加强研究所的全面建设。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也不是所长说了算,还有职工大会、所务会议、所长办公会,要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我院绝大多数书记、所长都是努力工作的,群众比较满意,但也有群众有意见说“所领导不治所”。所级领导很忙,“双肩挑”干部工作压力很大,但必须有足够精力和时间管所治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管党本领和治所能力,把科研队伍和管理队伍带好,把研究所建好,这是所级领导义不容辞的责任。
研究所工作要以研究室建设和管理为突破口,这是管理强所的基础工作。研究室既是研究所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全院工作的基础所在。所要把工作重点放在研究室,培养道德品质过硬、专业素质过硬、管理水平过硬的研究室主任队伍。财贸所和工经所研究室主任值班制度值得借鉴。要把研究室的党建工作和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抓。毛泽东曾经说过“支部建在连上”,要把党建工作延伸到研究室,研究室要建立党支部、党小组,使研究所拥有更强的战斗力。
三、 强化管理,大力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怎样实施管理强院?
第一,必须学会管理,善于管理。我院的领导干部会写、会说,有知识、有学问、有专业、懂学术、能研究。但从总体来看,管理却是短项,有的不重视管理,也有相当一部分不会管理,对如何管理一个所、一个局,不知从何处下手,从哪儿抓起。要提倡领导干部学习管理,学会管理,认真学习现代管理知识,精心钻研管理业务,破解管理难题,提高管理水平。要像研究科研问题一样研究管理问题,要像抓好科研工作一样抓好管理工作,要像建设科研人才队伍一样建设管理人才队伍。要积极探索研究我院工作中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重大规律和关系,不断总结和提炼,上升为理性认识,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当然,学会管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学,在干中学,通过抓管理来学习管理,学会管理。
管理也是科学,也是学问,要研究管理,要会管理,巧管理,善于管理。会管和不会管大不一样。管了,但管理方法、管理方式、管理方向不对头,也可能会适得其反。严格管理,科学管理,这是两句管理真经。善于管理,一定要做到严格、科学。
要“严”字当头。管理不严等于不管,没有严格,就没有管理。当然,严要宽严有度。成都武侯祠有一副清人赵藩撰写的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对诸葛亮一生施政功业进行了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受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人的高度赞赏,对把握管理的宽严度具有启迪意义。诸葛亮之前的刘焉和刘璋父子,或施政以宽,或施政以严,却均失误,“宽严皆误”。而诸葛亮则审时度势,对蜀中形势有着准确判断,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政策,当宽则宽,当严则严,使得“帮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做管理工作,也同样要分析形势、吃透情况、把握规律,才能宽严合度,相得益彰。
要“科”字当头。要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适合社科院的管理模式来。科学管理,要实施分类管理,没有分别对待,就没有科学管理,管理哲学社会科学单位同管理行政机关、管理一支研究人员队伍和管理一支军队是不同的,有不同的管理规律,要针对不同情况,分别管理。即使我院的管理,也要分类,有科研管理、人才管理、行政管理、后勤管理、图书管理、网络管理、财务管理、基建管理……每门都有特殊规律,领导干部要成为各门管理的行家里手。
第二,转变工作作风,讲究工作艺术,提高执行力。管理效果如何,作为领导干部,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一要治“软”,敢于大胆管理。有个别干部问题看得很清楚,工作能力也有,也会管理,就是不敢管,怕事、怕得罪人,遇到问题躲着走,遇到矛盾绕着走,遇到棘手的事就缩回来。一定要敢字当头,以负责任的态度抓管理。毛泽东曾要求要像王熙凤管理大观园那样,“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只有敢字当头,大胆管理,才能抓好管理。
二要治“懒”,勤于管理。有个别干部是“自家油瓶子倒了也不管”的懒人,没有别的大毛病,就是不愿干事。要不怕吃苦,舍得出力,肯卖力气干活,干起事来要有“拼命三郎”的精神。
三要治“浮”,深入基层群众。有的干部工作漂浮,脱离基层,脱离群众,像油花似的浮在水面上。以为干事就是划圈、发文、开会、念稿子,以为划了圈、发了文、开了会、讲了话就等于管理了、等于干事了。须知划圈了、发文了、讲话了、开会了不等于管理了,也不等于落实了。领导干部要动脑筋,亲自到一线抓落实,管理才能到位。
四要治“散”,狠抓落实。有个别干部工作散漫,精力不集中,群众不知道他在忙什么。不要以为上级决定可执行,也可不执行,可听也可不听,你讲你的,我想我的,你说你的,我干我的,令不行禁不止。当然,有不同意见,可以按组织程序提出来。
强化管理,必须彻底转变领导作风,要下决心治理个别领导干部身上表现出来的“软、懒、浮、散”。古人有言:“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领导干部必须“敢、勤、深、实”四字当头,彻底告别“软、懒、浮、散”陋习,勤于学习,敢于管理,尽职尽责。
管理效果如何,作为领导干部,要有很强的执行力。执行力怎么样,是衡量领导干部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上级精神能否得到贯彻落实,关键在于领导干部的执行力。领导干部要增强执行意识,能否执行落实上级决定,是考察干部能力和素质的重要体现。在实施管理过程中,领导干部的执行力首先体现在坚持以身示范上。《论语·颜渊》中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要求管理者在“正人”之前首先要“正己”。只有“正己”才能“正人”。管理者要想管好队伍必须以身作则。示范的力量是惊人的,要事事为先、严于律己,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旦通过表率树立起威望,将会上下同心,大大提高整体执行力。
管理效果如何,作为领导干部,还要讲究工作方法和工作艺术。不要以为管理就是“关卡压”,就是关起门来训人,要学会做群众工作,学会做思想工作,学会综合协调。抓管理还要会管理,要懂得抓主要矛盾,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毛泽东军事艺术有个重要思想,就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个阶段突出解决一两个突出问题。譬如,群众对我院后勤服务意见比较多,这说明后勤服务有许多问题要解决,有许多改革要推进,但必须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解决。后勤改革要一件一件做,做一件要成功一件。后勤改革先解决了圣士餐厅亏损问题,又解决了印刷厂亏损问题,现在正准备着手解决会议中心服务问题,这样看起来慢,但大半年时间解决了三个问题,如果每年成功地解决几个难题,累积起来,用两三年时间,后勤服务就可以改到位了。
第三,必须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管理强院,一定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院党组提出的全面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任务,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力度。
一是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目标是逐步形成符合科研成果生产规律、具有我院特色、有利于出成果、有利于出经得起检验的精品成果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关键是要形成竞争激励机制,重点解决好课题制改革完善问题。同时还要努力建立有利于学科建设、有利于名刊名网名报名社建设的体制机制,抓好学科建设,办好“一报一刊一社”,占领学术制高点;要把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集体攻关,形成机制,集中研究一些重大现实理论问题,向党中央和国务院提供有价值的对策和建议。
二是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目标是逐步形成符合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成长规律、有利于人才成长、具有我院特色、具有竞争激励机制的人才管理体制。人事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形成优胜劣汰的,能上能下、能进能退的“退出”机制,重点是在全院完成聘用制改革。
三是科研辅助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目标是逐步形成有利于为科研服务、为科研人员服务、有利于优秀成果和人才走向世界并掌握话语权的科研辅助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推进网络信息、图书资料、国际合作、报刊出版、研究生教育等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合理调整经费资源配置,向研究所倾斜,调动研究所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图书馆要重点建立服务科研的三级管理体制,逐步加强图书资料的数字化,办好专业特色书库、专业特色图书分馆、专业特色阅览室,完善为科研服务的图书保障体系;网络中心要建立调动专业特色网积极性的二级网络管理体制,逐步实行管理、维护、运营职能分离,重点抓好新机房建设,在集中建好院统一数据库的同时,加强研究所专业特色网的建设;要建立图书资料与网络信息统一协调和使用机制;加大对包括人、书、刊、网在内的“走出去”战略的扶持力度,探索建立掌握和扩大话语权的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体制,抓大放小,集中抓好院级重点合作交流项目,努力发挥学部和研究所的对外交流积极性;报刊出版单位要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今年要完成出版体制改革,工经所报业出版集团改革要闯出新路;研究生院要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教学质量,适度逐步扩大办学规模,加大新校园建设力度,适时召开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逐步形成我院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制。
四是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目标是逐步形成符合我院办院规律、确保中央和院党组重大决策决定贯彻落实、运转有效有活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奎元同志要求,要建立在院党组领导下、以常务副院长和秘书长为中心的日常行政管理运转体制,这个体制要增强为科研服务的活力和效率。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建立督办制度,实行办文、办事、办会的高效率,推进行政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五是基建财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目标是逐步形成透明、公正、有效、集中统一的基建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堵塞漏洞,制度防范,建立财务管理一支笔制度,实行严格监管;进一步推进、完善结算中心,逐步统一三级账号,做到运转正常、有效监管、热情服务、提高效益;要加强资金的有效使用,采取措施,严格控制资金结余,形成预决算良性循环;用两年时间完成图书购买代理制改革;对全院的房地产和经营性资产实行严格成本核算管理,做到保值增值;在试点基础上,推开节能节电承包制改革;组建基建办公室,基本建设管理要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六是后勤保障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目标是逐步形成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保障现代化、具有我院特色的后勤保障体制机制。服务局要持久开展为科研一线服务的教育,树立为科研一线服务意识;加大后勤社会化改革力度,逐步探索社会化改革新路子;建立成本核算制度,经营单位要讲成本,亏损的要限期扭亏为盈,无法扭亏的要坚决关停并转;服务也要讲成本,讲质量,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特别要办好职工食堂。
我前几天阅读《周易》,看到提倡改革的议论:“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赞扬并提倡汤武变革,认为适合时宜的改革具有重大意义。要求有作为的人要“大人虎变”,像虎一样勇猛地推进改革。当然既要提倡大胆改革,也要积极稳妥地推进。
第四,加强督办落实,狠抓制度建设,确保政令畅通。“令则行、禁则止”,这是军队取胜的关键。具体到管理而言,“令则行、禁则止”是保证管理的最基本原则。政令不通,令不行,禁不止,说了不算,下文件没用,指挥不灵,任何工作都不可能做好。强化管理首先要确保政令畅通,做到政令畅通,一靠制度制约,二靠日常督办。奎元同志提出管理强院时要求“进一步建章立制”,就是对加强制度建设的具体指示。没有规矩、没有制度,就没有管理,为了达到“查补疏漏,纠正散乱无序的状况”的目标,在推进管理强院时必须首先加强制度建设,确保政令畅通。再一个就是抓好日常督办。全院上下要形成决定了的事就要办,要办就要落实,要一件一件抓落实的风气。为了加强督办,院领导每周有两次督办例会,每周一例会督办基本建设、后勤服务、财务管理等工作落实;每周五召开院改革工作协调小组会议,加强改革工作督办落实,一项一项改革措施抓落实。院党组高度重视督办落实工作,建立督办制度,狠抓督办检查,这是一年来我院工作取得进展的重要经验。在这方面,办公厅做的不错,成立了督办处,建立了定期督办制度。
同志们,下半年全院总体工作思路以贯彻落实将在九月份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中心,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着重加强研究所党委和研究室支部建设,实施科研强院、人才强院和管理强院三大战略,抓好基建和后勤保障工程。基本建设和后勤保障重点是抓好以建立职工住房长效机制、研究生院新校园、学术和科研大楼等三大工程为主的基本建设;调整办公用房,建设老干部和职工活动中心,进一步解决部分科研单位办公用房困难状况;争取国家财政支持,加大创收力度,千方百计逐步改善全院人员待遇,特别是科研人员和老同志待遇。
院党组希望全院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树立管理观念和改革意识,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人才,向管理要成果;向改革要效益,向改革要成果,向改革要人才。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