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重建新世纪中国海洋战略——专访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杨毅少将
作者:haowj   日期2009-08-04 14:34: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一个没有海洋意识的国家是一个没有前途的国家。中国作为海陆兼备的大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领土和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领土,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渔业资源以及其他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海外出口商品的90%以上都是通过海上运输到世界各地,海洋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今各国为了争夺海洋资源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尤其是南海周边国家正在一步步蚕食我国的海洋领土,面对严峻形势,中国该制定何种海洋战略?面对突发危机该如何应对?中国是否应该建造航空母舰来保卫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就这些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采访了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原所长杨毅少将。

  抛弃冷战思维改变游戏规则

  记者: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海洋的战略和经济作用日益凸显,各国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纷纷调整自己的海洋战略,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该如何抓住这次机遇,调整自己的海洋战略?

  杨毅:中国的海洋战略必须符合全球化时代的大背景,服从、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我们必须从更广阔的视角和更全面的思维来思考这个问题,必须要综合考虑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安全利益等。

  西方国家的海洋战略从马汉开始就强调要控制海洋,控制全球的战略要地。在马汉看来,谁的军事力量强,谁就可以控制海洋;谁控制了海洋,谁就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各个大国为了控制海洋展开殊死较量。全球化时代,已经不仅仅是控制海洋的问题,对于大国来讲更多的是开发海洋、利用海洋,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达到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类利益和国际利益的和谐相处。任何想控制和独霸海洋的国家都会受到来自其他国家的挑战,陷入安全困境,引发冲突。

  从历史上看,大国崛起必然会引起国际和地区格局的变化。中国正处在崛起的阶段,这必然会引起某些国家的恐慌和不安。美国的官员和学者就曾经表示,美国虽然无法阻止中国发展陆上军事力量,但是如果中国发展海上力量,美国会认为是对美国利益的挑战,美国一定要对中国采取遏制的措施,绝不允许中国在西太平洋甚至范围更广的地区分享其已经获得的权益。所以,中国制定海洋战略必须抛弃冷战时期那种为了争霸而控制海洋的思维,促进游戏规则的改变,合作开发利用海洋。

  根据形势变化配置海权陆权

  记者:有人提出,现在海洋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的陆权应服从海权,有的专家则认为应该是海权服从陆权,您认为我国应该选择怎样的国家军事战略?

  杨毅:我认为海权服从陆权或者陆权服从海权的观点都是片面的,海权和陆权都应该服从国家的核心利益。我国的军事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不断变化而调整的。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的军事战略随着国家安全威胁的变化而改变。新中国建立初期,新生的人民政权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国家的封锁与国民党的“反攻”威胁,为了保卫政权,在东南沿海地区布置重兵,以反登陆为主。中国的军事战略以反对侵略、维护国家安全为中心,陆海均衡发展。

  全球化时代,远洋运输成为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来自海上的威胁日益严重,保卫中国的海上船只安全、保卫航线畅通刻不容缓,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中国需要为地区和世界和平提供更多的国际产品,展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前段时间我国海军赴亚丁湾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就是保护中国的海上权益,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典型事例,现在应该加快对海军的投入。

  建造航母取决于我们的国防需要

  记者:长期以来,中国是否建造航母的话题是国内外媒体和民众关注的焦点。今年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表示,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母。您认为中国是否应该建造航母?

  杨毅:我历来主张中国应该拥有航空母舰。航空母舰只是一个海上作战平台,这个平台既可以是一个进攻性的平台,也可以是一个防御性的平台。

  第一,中国是否要造航空母舰取决于我们的国防需要。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拥有广阔的海洋国土需要保卫,中国的海外利益需要维护,中国建航母是理所当然的。中国是大国中唯一没有航母的国家,中国有权利决定是否建造航母。

  第二,航母是海军兵力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军有水面舰艇、潜艇、航空兵、岸防兵、海军陆战队,但是我军的航空兵都是岸基航空兵,大大影响我海军航空兵的作战半径,航母可以延伸我海军的作战半径,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

  第三,中国有航母可以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增大战略防御纵深。以前海战都是在领海范围之内进行,拥有航母就可以在经济专属区以外进行,御敌于国门之外。

  第四,航母不但可以担负军事行动任务,还可以执行其他方面的任务,应对非传统安全,打击恐怖主义,维护海洋通道畅通,组织海上救援、撤侨等。

  通过友好协商解决领土纠纷

  记者:中国在处理东海和南海问题上一直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但实际情况是“中国搁置争议,周边国家拼命开发”,我们是否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立场?

  杨毅:这句话的完整表述是“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是上个世纪小平同志提出来的。当时,中国因为海洋国土问题与周边国家发生争议,小平同志从维护友好关系的角度出发,提出这个问题先搁置一下,以后再谈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不要因此而发生军事冲突。这句话最主要的是“主权归我”,这是前提,离开这句话,就等于放弃了主权,这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在维护领土和主权完整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的。如果某些国家以为中国为了追求国际形象,可以置领土和主权于不顾,这种想法就是错误的。

  中国一贯主张通过外交手段、友好协商解决领土纷争,但是一旦出现侵犯我国领土的事件,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不会同意。我们既要建立和谐周边又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决不能以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地区与世界的和谐,国家利益绝不能受到损害。国际关系准则是平等的,大国不能欺负小国,同样小国也不能欺负大国。

  如果轻言动武,不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还会激化矛盾,掉进某些国家的陷阱。但是,强大的军事力量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后盾,中国海军是防止其他国家肆无忌惮侵蚀中国海上利益的强大威慑力量。

  中国特色海洋战略

  记者:以前一提到海洋战略就是控制海洋、占领海洋。各个大国为了控制海洋,获得海上霸权,在全球展开激烈竞争。和平崛起中的中国发展海洋战略的思路与其他国家有何不同?

  杨毅:中国决不能照抄西方国家的海洋战略。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战略哲学是内敛型,而不是对外扩张型的,是以防御为主的。我们国家利益是通过和平发展和国际合作来进行拓展的,而不是向外扩张。我国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都是合理合法的,通过与别人合作的方式来完成的,不具有排他性。这方面与西方国家有本质的区别。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为了控制全球几大重要海洋通道展开了激烈争夺,在此期间修建了大量的大型作战平台和海军基地,现在许多设施和武器装备已经荒废,无法继续使用,不但浪费了大量资源,而且搞得两败俱伤。对中国来讲,我们不能走他们失败的老路。

  名片〉〉

  
杨毅,海军少将。1968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历任中国援外军事专家、护卫舰副舰长、海军司令部办公室外事处处长、海军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海军武官、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

  主要研究方向是国家安全战略、国际战略、军事战略,曾经主持完成许多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项目,如 《中国21世纪国家安全利益目标和安全政策构想》、《增强国家战略能力建设》、《我国战略威慑武器装备体系建设》等,主要学术著作有《全球战略稳定论》、《国家安全战略研究》、《国家安全战略理论》等。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