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既是陆地国家,又是海洋国家,必须从陆海复合型的地缘环境来认识和筹划国家安全问题。陆地是中华民族的第一生存空间,海洋是中国当今和未来的主要发展空间。历史上我国丧失领土最多的是外敌从陆上的入侵,而规模最大、赔款最多、经济损失最重的是外敌从海上的入侵。
因此,对于中国来说,陆防与海防同等重要,陆权与海权不可偏废。中国历史上遭受外敌入侵向来有东西呼应、内外勾结的历史规律,东部海防出现危机,西部陆防也往往发生问题。这个客观规律决定了我们今天的战略选择必须是陆海并重、强边固防、经略海洋、巩固内陆。今后东南部海洋方向一旦有问题,外国敌对势力进行军事介入的同时,极有可能在我国西部策动分裂势力趁机作乱,进行战略牵制。我们必须有所准备。
有鉴于此,《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采访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张文木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主任叶自成,请他们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张文木:全球化时代的海洋战略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了“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思想。“两个大局”是我党新时期关于国家安全的新视野,它看到了中国前途命运紧紧地与世界的前途命运相联系,它使中国的安全战略有了真正的全球眼光。
现在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显著提高,但是“两个大局”中间的联系手段即中国海军的发展尚未同步,经济全球化不能不伴随国家自卫手段的全球化。海军大发展是新时期中国军事变革的特点,与此相伴的是中国特色海军理论建设,不能食洋不化,而要能说明中国的国家利益。
制海权与大国兴衰
应该说,制陆权是大国兴衰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的《武经七书》无不以制陆权为前提。古代国家的兴衰更多是以自然经济的农业为基础,耕地而非海洋,是提供大规模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尽可能扩大和占有土地而不是扩大海洋,成了中世纪帝国崛起的普遍方式。
甲午战争时期,中日两国海军实力相当,但清政府依据“海守陆攻”的作战指导原则对日作战,而日本则制定了以海军争夺制海权为核心的“作战大方针”,把海军的作战问题放在整个战略的高度优先考虑,使整个战略带有明显的海军制胜特色。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从某种意义上说,强大的海军和制海权是市场经济的火车头。没有制海权,就很难有稳定和安全的海外市场与资源,以及由此产生的海外利润回流。大国的GDP如不与制海权结合,就不能保证自身持续增长及由其支撑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着重发展有限海权
特殊的地缘政治条件决定了中国海权属有限海权。英美国家处于两洋夹护当中,这种海上安全的特点迫使英美两国必须将实现海权和扩张海洋利益放在第一位,以至它们最终异化为世界性的海上霸权国家。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容的国家,地理上是一面环海、三面临陆。由于三面陆上的安全压力,使中国在长期的历史中发展出了强大的陆军而非海军力量。这种地缘政治的特点和中国海权的特点,又决定了中国的海权——即使拥有与英美国家同样的财力——在实践中也不需要追求世界性的海上权力。
20世纪末以来,中国东部面临的安全压力,特别是捍卫台湾、南沙地区中国主权的安全压力日益严重,而恰在这一时期中国应付这些压力的手段却相当不足。正是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才特别强调捍卫海权,特别呼吁全力发展中国海上军事力量。但这并不表明中国要走英美式的尤其是苏联式的无限海权和海上霸权的道路。中国海权应是有限海权,其特点是它不越出主权和国际海洋法确定的中国海洋权利范围,海军发展则不越出自卫范围。
台湾问题是中国海洋安全的瓶颈
中国发展海权有自己的特性,即国家统一进程与国家海权的实现进程相统一。目前的中国是一个尚未完全实现统一的国家,而这些尚未统一的地区又多集中在东部中国海区。这些地区既是中国的领土,又是在实现中国海权中具有战略意义的海上支点。实现两岸统一、实现中国对南沙部分岛屿的主权,既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正义事业,又是关系能否实现中国海权的关键步骤。实现国家统一进程与实现国家海权进程是相一致的。
中国东部地区的主要矛盾决定中国的海洋安全战略任务,战略任务决定战略布局。在这诸多矛盾中,牵引我们今天东海战略布局的是两岸统一任务。东海和南海有那么多问题难以解决,究其原因是台湾问题的牵制。如果中国完成了两岸统一,台湾岛和海南岛之间就会对中国东南经济黑金地带形成一个宽阔的拱卫海区,这样南海问题的解决也就相对容易得多。台湾问题是中国海洋安全战略中的瓶颈因素,是中国在北太平洋西岸面对的诸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抓住这个主要矛盾,也就抓住了中国海洋安全战略的核心。
叶自成:中国应成为一个有强大海权的陆权大国
中国过去几千年都是作为陆权大国而取得自己的成就和地位的,中国的陆地领土面积构成了中国领土的绝大部分,中国13亿人口绝大部分生活在陆地空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大部分活动都是以陆地空间为第一空间,这些事实决定了中国今后应当仍然是一个陆地空间大国。
陆权作用大于海权
如今,中国南沙群岛的主权受到周边国家的侵蚀,中国海外贸易对海洋运输有重大的依赖性而又缺乏足够的安全保护。对于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国而言,拥有强大的海权是必然选择。
但是,从更长期的历史和更宽广的范围来看,陆权对主要大国兴衰的作用要远远大于海权的作用。人类文明史上存在只有陆权没有海权的大国,却基本上不存在只有海权而没有陆权的大国,不存在不依托陆权的海权。陆权在大国兴起、发展和大国地位的巩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和平崛起将成为21世纪世界地缘政治中最大的变化,它在地缘政治上的表现就是陆权第一的发展趋势,它的本质就是一个陆权发展的问题。中国和平发展的问题主要都是陆地空间中的发展问题,中国将复兴陆权的概念,同时也将更新陆权的内容。
海权应服从陆权
陆权发展不排斥海权、空权、太空权和网络权的发展。中国的海权、空权、太空权和网络权远远不能适应中国陆权发展的需要。发展海军、维护中国的统一和解决台湾及南海问题,发展空权、太空权和网络权等,都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对于中国陆权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没有强大的海权,就没有中国强大的陆权;但强大的海权只能成为中国强大陆权的组成部分,中国发展海权的根本目标是拱卫中国陆权的发展,而非向海外扩张;从更根本的意义上说,没有陆权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强大的海权,台湾问题的解决首先依赖于中国的陆权发展而非海权的发展。
中国虽然是一个濒海国家,但却从来不是海洋国家,更不是海权国家。海洋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虽然也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没有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今后中国将作为一个海权得到较大发展的陆权国家出现在国际社会中,但是中国的海权不太可能发展到与陆权同等的水平和程度,不可能成为一个所谓的海权国家。
总之,中国的海权发展必须从中国和平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统筹兼顾,海陆兼顾,经济发展与军事发展兼顾,中国不太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海权强国,但中国却应从一个海权较弱的陆权国家发展成为一个有强大海权的陆权大国。
中国陆权战略
中国陆权战略包括:以大陆本土建设为第一层次。治理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解决好在这块地处欧亚东部边缘的土地上的各种问题是中国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的基础;中国的制度问题、人口问题、能源和资源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失业与就业问题等的解决,都只能立足于国内的陆地空间,海洋空间的发展和向海外的扩展只能作为重要补充。在这些因素中,应特别强调国家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因为它是根本性的问题。
睦邻外交是中国陆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陆陆合作的观念与中国传统的睦邻思想在当代的具体表现。中国过去是以处理邻国关系为第一重要的,今后也仍然如此。
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首先是欧亚大陆的和平环境,欧亚大陆的和平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世界的和平。只要欧亚大陆有了和平环境,世界的和平就有了基础;反过来,中国的和平发展又有助于欧亚大陆的和平,有助于世界的和平。
中国的陆权发展战略有助于缓解崛起的中国与美国的战略性矛盾,中美地缘政治的战略特性决定了中美之间可以避免战略性对决的悲剧。中国坚持在欧亚大陆与其他大国实行合作而不是竞争。此举也大大减低了中美因竞争海上优势而迎头相撞的可能性,相反还为两个大国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