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蓝色国土与海洋战略
作者:haowj   日期2009-08-04 14:2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者按:海疆安全、海洋战略、海洋资源开发,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关注,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界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他们所发表的观点均代表个人,不代表本报编辑部意见。

  中国是一个陆地大国,同时更是一个海洋大国。但是,时至今日,提起中国的国土面积时,人们总会脱口而出:960万平方公里。殊不知,除此之外,我国还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这就是我们的“蓝色国土”!

  据《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我国拥有大陆岸线18000多公里,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达5000多个,岛屿岸线14000多公里。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中国还对广阔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行使主权权利和管辖权;中国海域海洋生物物种繁多,已鉴定的达20278种。中国海域已经开发的渔场面积达81.8万平方海里。中国的浅海、滩涂总面积约1333万公顷。中国海域有30多个沉积盆地,面积近70万平方公里,石油资源量约25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8.4万亿立方米。中国沿海共有160多处海湾和几百公里深水岸线。沿海地区共有1500多处旅游娱乐景观资源,适合发展海洋旅游业。中国海域还有丰富的海水资源和海洋可再生能源。

  这片广袤而富饶的国土,是中国先民数千年来辛勤开辟的产物,见证了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海洋文化和历史,也是当代中国走向世界不可或缺的通道和桥梁。博大深远的中华海洋文明,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风云变幻、惊涛时起的浩瀚大海,正考验着我们的睿智和勇气。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社会科学家们面临着一个又一个理论和实践课题。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20世纪70年代之前,除了日本在东海钓鱼岛问题上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外,在南海海域,基本上没有国家对中国在南海诸岛拥有主权提出过异议,包括越南的官方地图、政府文件、外交照会以至于教科书等,都明确无误地承认南海诸岛属于中国领土。然而,时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南海主权却成了所谓的“问题”。

  1996年5月15日,我国正式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据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司长刘振民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的介绍,根据新的海洋法制度,我国的管辖海域范围有了较大的扩展,但在新的海洋法制度下,朝鲜、韩国、日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我国的8个海上邻国也扩展了自己的海洋管辖权主张,与我国的主张出现了重叠,产生了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问题。受此影响,我国与部分海上邻国之间的岛屿主权争端也更加复杂。

  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彭光谦少将对记者说,综观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开放、向海的朝代兴旺发达,闭关、内收则衰落挨打,海洋与中华民族的统一、稳定、繁荣和昌盛休戚相关。然而,正值我们打开国门面向海洋之际,适逢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于是,濒海的一些国家趁机将其战略图谋插进了南海和东海,公然侵犯我国的海洋主权与合法权益。

  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09》显示,目前南沙群岛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绝大多数岛屿或条件较好的礁滩均被周边国家控制。而各国间的主权主张又交叉重复,形成久拖不决的复杂局面,中国维护海洋权益的形势依然严峻。

  面对海洋划界争议,我国政府一再申明,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不仅最早发现、命名了南沙群岛,而且最早并持续地对南沙群岛行使主权管辖。对此,中国可以拿出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但是,中国政府主张,根据公认的国际法,通过友好协商,公平、合理、妥善地解决有关争议。中国政府基于“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友好方针,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过渡性措施主张,得到了有关国家的理解和积极响应。 

为建设和平、和谐之“海”而努力

  海域划界是主权之争,而主权之争的背后与资源之争息息相关。中国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李际均中将对记者说,中国近海和管辖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生物资源、油气资源、固体矿物资源、海水资源和海洋旅游资源等,尤其是陆地上日益枯竭的油气资源更为宝贵。如今的中国“护城河”正在成为“养鱼池”,一些国家混水摸鱼的行径值得警惕和关注。

  在主权问题未能有效解决之际,中国政府声明将按照协商和公平原则处理有关海洋划界纠纷,与南海周边国家签订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为和平解决争端做了一些铺垫。此外,中国除了宣示依法享有的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外,一直主张通过协商,按照公平原则与有关国家解决海域划界问题。

  据外交部网站刊载的文章介绍,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2000年12月25日,经过长期艰苦谈判,我国与越南签订了北部湾划界协定。该协定已于2004年6月30日生效。这是我国根据新的海洋法,与邻国划定的第一条海上界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示范作用。自1996年起,我国与朝鲜、韩国和日本相继启动了双边海洋法磋商机制,基本上每年举行一次,主要就海域划界和海上合作问题交换意见。1997年和1998年,我国先后与日本和韩国签订了渔业协定,就东海海域和南黄海海域划界前的渔业活动做出了实际性的临时安排,有效地搁置了双方的专属经济区划界争议,基本稳定了有关海域的渔业作业秩序。2005年3月,我国的中海油与越南、菲律宾的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在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同年8月正式启动了海上作业,为逐步实现南海海域的共同开发开了一个好头。2002年,我国与东盟10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强调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不采取使争端复杂化的行动。1992年以来,我国一直派人参加由印尼主办的非正式、非官方的“处理南中国海潜在冲突研讨会”,积极宣传和平解决南沙争端以及“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等主张。

  在今年春天召开的全国两会上,部分代表和委员建议,中国必须要有紧迫感,应像发展航天事业那样推进海洋探测与开发,包括抓紧开展公海探测、集中力量发展海洋高科技、大力培养海洋人才、加快“蓝色国土”的资源开发、做大做强海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的研究与制定等。把海洋战略作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进行整体考虑和运筹,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识。

两大原因值得重视

  回顾历史,中国自古便开始了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更认识到了海上交通的便捷性。

  中国先民早在公元前2100年前,就已经发明了独木舟,“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在夏朝即发明了舵和帆。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舟”的象形文字。周武王灭纣建周时,封箕子于朝鲜,从渤海湾海港出发到达朝鲜,教其民田蚕织作。至春秋诸侯争霸时期,楚国兴舟师攻打吴国,开始正式将舟师用于战事。

  据日本古史记载,西汉哀帝年间,中国的罗织物和罗织技术已跨海传至日本。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力的强盛,中国古代水师及航海技术也不断变革提高,至宋、元、明时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明初著名的郑和七下西洋,途经三十余国,最远曾抵索马里和肯尼亚,其舰队中最大的“宝船”,“体势巍然,巨无与敌,蓬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此一时期,中国海防建设也从无到有,逐步完善。北宋时期,水师建制即已有“上虎翼水军”、“虎翼水军”、“神卫水军”等。至明代,为防御倭寇袭掠,海防建设日臻完备,在沿海地区设有专门水军。清代亦设立水师,以“防守海口,缉私捕盗”,“巡哨洋面,捍卫海疆”。

  然而,当前对中国人光辉的海洋史,宣传、普及远远不够。中国人对海洋的认识和了解,远远不如对“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熟悉,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我们树立强大的“蓝色国土”主权意识。

  另外,根据1994年正式生效的联合国《国际海洋法公约》,一个岛屿周围的主权水域可延伸到1500平方公里,并可以附带控制43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这些规定影响海底资源的分割问题,成为有关国家与中国对海洋主权划分展开激烈争夺的关键原因。

  李际均说,中国周边一些国家不顾中国多次主权宣示和警告,不顾历史事实和海洋法的具体实施细则及以往判例,且无视现实地理条件与海洋法的理论界定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的客观事实,单方面主张以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350海里大陆架为原则划定其海洋国土,使中国一半以上海洋国土面临“主权归属争议”,说到底是一种不严肃地引用联合国海洋法的、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其目的在于觊觎中国的海洋主权与资源。

全面实施海洋战略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1%。海洋战略事关现代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主宰着一个国家的兴衰。人们欣喜地看到,1996年中国制定的《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已经提出中国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其基本思路是:有效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事业的协调发展。为此,《议程》提出了七大基本政策和原则,即:

  ——维护国际海洋新秩序和国家海洋权益。

  ——统筹规划海洋的开发和整治。

  ——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促进海洋产业协调发展。

  ——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加强海洋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

  ——建立海洋综合管理制度。

  ——积极参与海洋领域的国际合作。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沿海大国。中国高度重视海洋的开发和保护,把发展海洋事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加强海洋综合管理,不断完善海洋法律制度,积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和教育。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系统的海洋事务,推进国家间和地区性海洋领域的合作,并认真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为全球海洋开发和保护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正如彭光谦少将所言,强大的军事力量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后盾,中国海军是防止其他国家肆无忌惮侵蚀中国海上利益的强大威慑力量。

  许多学者对记者指出,保卫国家海上安全、维护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是中国军队的神圣职责。中国发展包括海军在内的国防力量,目的是要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利益和世界和平,而不是要与其他国家搞军备竞赛、搞扩张,因此不会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中国的总体发展战略,是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推动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