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现代作家、诗人、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代表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本《棠棣之花》、学术著作《甲骨文字研究》等。
郭沫若上海故居现存三处,分别在南昌路180号、多伦路201弄89号、溧阳路1269号(如图),其中溧阳路故居保存得最为完整。
1923年4月,从日本留学归来的郭沫若举家回到上海,先是住进泰东图书局编辑部的楼上,后搬至南昌路(原环龙路)180号一间亭子间里,在这里他创作了《行路难》、《落叶》等作品。1926年郭沫若南下参加北伐后,他的日籍夫人安娜(佐藤富子)带着四个孩子住进了多伦路(原窦乐安路)201弄89号,这是一座老式的弄堂房子,居住条件并不好,但环境还算安静。1927年底郭沫若从广州秘密回到上海与家人团聚,后来他在这里翻译了《浮士德》第一部。1928年2月,郭沫若离开上海前往日本千叶。
抗战胜利后,郭沫若又回到上海。1946年5月,他带着于立群住进了溧阳路(原狄司威路)1269号一幢两层楼的花园洋房,这里很快就成为国共两党重要人物的社交场所,邓颖超经常在此招待各界友人。郭沫若的译作《浮士德》第二部也是在此完成的。
如今这些故居都已成为民居,故园依旧,时光却已经流转了,或许只有院子里的老树还在品味着过去的沧桑。冯睿 文/图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