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书院既不见录于“三书院”,在“四书院”三种组合中也仅替代石鼓而一见其名,照理来说,是宋初各院中影响较小者。但因为地当洛阳登封嵩山,秦汉以来已成佛道名区,历代天子车马往复,名公大臣出入,又属赵宋东京重镇,有着地理、政治、文化等多重优势,且其名为理学家所主张,因而一直以来受到尊重。
嵩阳书院原名太乙书院,五代周世宗时建。宋至道二年(996)七月,赐额太室书院及印本九经书疏。大中祥符三年(1010)四月,增赐九经。景祐二年(1035),敕西京重建,改赐“嵩阳书院”额,王曾奏置院长、给田一顷供膳食。宝元元年(1038),赐田十顷。庆历兴学以后,渐至废弃。王安石改革时,司马光、程颢、程颐等以政见不同,先后提举嵩山崇福宫,讲学于此,范仲淹亦曾开讲院中,一时名流聚会,养成书院与学术相结合的传统,其时院中学生常有“数十百人”,奠定洛学规模。
关于嵩阳书院的历史,记者都较简略,宋人李廌《嵩阳书院诗》一首,对嵩阳历史多有涉及。此一史诗所述嵩阳景象大体还原如下:嵩阳书院宏居宽敞,是士人讲学读书的“儒宫”,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鼎盛之时,“崇堂讲遗文,宝楼藏赐书,赏田逾千亩,负笈者云趋”,一派兴旺景象。大约是神宗王安石变法时期,书院被劝农桑使者变卖,以致“垣墙聚蓬蒿,观殿巢鸢鸟”,20余年间“无人迹”,而此时的佛教寺院、道教宫观却是“遍山隅”,实在令人气愤。直到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淮西人高姓知县哀儒者之“废迹”,不断向上级报告,所谓“连笺扣洛尹,移文讽使车”,毅然修复书院,实现“兴儒”美意。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