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舒(1898—1991),安徽怀宁人。上代务农,世居安庆城北的月山。徐中舒三岁时,他的父亲因意外事故去世。1902年,徐中舒的母亲带着他进了当时的慈善机构——清节堂,并在此度过了二十多个春秋。这段艰辛的经历,对徐中舒今后的立志立德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1914年,他考入安庆第一师范学校。在那里,他接触到桐城派古文,学习兴趣很浓。1916年毕业后,他在该校附小任教。不久,他又到武昌高等师范及南京海河工程学校读书。1921年,他到桐城方家任家庭教师。1922年,他到上海李家任教,均讲授《左传》。1925年,徐中舒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等著名学者。1926年毕业后,他在合肥六中任教半年。之后,又受聘于上海立达学园。其间,他曾在《立达》第一期上发表了《古诗十九首考》,引起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刘大白的注意,1928年即被聘为该系教授。不久,他又被聘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1930年,因陈寅恪推荐,徐中舒到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任专任编辑员,两年后升为研究员。1931年,兼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九一八”事变后,史语所南迁上海,后又辗转至长沙,徐中舒在长沙应四川大学之聘,辞去史语所职务,到四川大学历史系任教。1939年,川大为避空袭,迁往峨眉山。其间,他又受武汉大学之聘兼该校教授(当时武大在乐山)。1943年,川大迁回成都,他又到华西大学和迁到成都的燕京大学兼课。1946年秋,徐中舒应聘到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次年返回四川大学,任历史系主任直至20世纪80年代(有短期间断)。
新中国成立后,徐中舒还被任命为西南博物院院长,又经教育部审定为一级教授,先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