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受困网络冲击、金融危机及自身因素 美国文摘老大黯然伤神 业界仍看好中国期刊业
作者:haowj   日期2009-09-01 14:12: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当地时间8月17日上午,在裁员、缩减发行量等策略屡不奏效的情况下,美国读者文摘出版集团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读者文摘》自1922年创办以来,一直是全球最畅销、发行量最大的杂志之一。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一出,满座哗然。很多人都在探问:怎么了?

  87岁老牌杂志受困

  《读者文摘》一直是期刊界和文摘界的传奇,这家于1922年创办的杂志,其发展阶段正好处在美国杂志的发展繁荣期。创刊16年后,即1938年,《读者文摘》创办第一个外国版——英国版,再一年后,其发行量突破300万册。1965年,《读者文摘》在香港创办其中文版,至20世纪70年代,《读者文摘》发行量高达1700万份,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读者文摘》在全球78个国家发行50个版本,读者超过1亿。

  但近年来,其经营状况日渐显出疲态。2005年起,读者文摘集团开始连年亏损。2007年,《读者文摘》进行了一次资产购并,但这并未改善状况。公开数据显示,2008年《读者文摘》广告收入下降了18.4%,2009年前6个月再度下滑7.2%至121万美元。

  今年1月,《读者文摘》不得已裁员,涉及人数超过3000人。6月,《读者文摘》宣布将其在美国的发行量从800万本缩减到550万本,相较于2006年至2007年的930万本,下降了30%以上。同时《读者文摘》还将每年发行期数从12期减少到10期。显然,这些并未奏效。

  按照美国《破产法》条例,《读者文摘》申请破产保护后,可以争取还债宽限期并进行重组。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重组后,其债务将由22亿美元减少至5.5亿美元,《读者文摘》的首席财政官称,公司将继续运作,不会裁员、关停机构。

  网络冲击、金融危机、自身因素导致困局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读者文摘出版集团目前的局面?

  网络的冲击是其中一个因素。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称,报纸和以文字为主的杂志受网络影响较大。网络不仅提供海量信息,还提供一些服务,这些服务方式是个性化的,对网民而言,也是可以有针对性地获取,所以产生的替代性比较高。

  喻国明表示,对于《读者文摘》来说,尽管它的编辑方针、编辑内容、价格特点都有特色、优势,但有一部分边缘读者流失了,这个流失不是说所有人都不看了,可能现在少了10%的读者看。《读者文摘》背后是一个庞大的出版集团,有一个维持其运作的基本规模,看起来可能还有几百万的订户,但实际上一旦降到一个临界点,就有可能面临危机。

  对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副社长、副总编辑胡守文表示,金融危机只是加剧了《读者文摘》的疲态,还有一些自身因素也造成了目前的局面。

  首先,《读者文摘》从创始人戴维斯·华莱士开始,一直都秉持着对员工实行“有生活保障的终身制”,这在培养了企业向心力的同时,却形成了巨大的人力资源负担,这是《读者文摘》一个失策的地方。

  其次,《读者文摘》的赢利模式不清晰。美国多数杂志为彩色印刷,借此吸引广告,以广告收入作为主要利润来源。但观察《读者文摘》的发行,它很满足于自己的发行量,同时它创造了一种直销的发行模式,建立了庞大的读者数据库,但也因此形成了庞大的发行成本,虽然前几年屡次调整人事及经营策略,但总体上来看,它一直在以广告收入为主的赢利模式和以发行收入为主的赢利模式间模糊不定,影响了自身的发展。

  对于网络的冲击,胡守文称,这是《读者文摘》危机的其中一个关键因素。《读者文摘》的受众群越来越局限于家庭主妇群体,忽视网络的挑战,尤其是网络带来的年轻人阅读方式的变化,以及更深层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恰恰是非常深刻的。无视这种变化、这种挑战,《读者文摘》的衰落就有了必然性。

  

  中美有异 中国期刊前景仍向好


  在美国《读者文摘》申请破产保护的背后,还有一连串美国大报名刊的名字。据上海《东方早报》数据,美国先后有《西雅图邮讯报》(146年历史)、《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00年历史)、《亚洲周刊》(30年历史)、《生活》杂志 (73年历史)停出印刷版,改出网络版,《芝加哥论坛报》、《巴尔的摩太阳报》等申请破产保护。

  中国的期刊业会不会出现类似情况?

  业界认为,就美国而言,这些事件并不能表明美国期刊业衰落了,而且美国期刊市场是一个完全成熟的市场,处在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中,其伤病愈合能力仍然很强。

  而对于中国而言,期刊市场前景仍然看好。

  喻国明表示,中国正处在已实现小康生活水平、正由小康水平往上的发展时期,中产阶层成批量出现,从市场来说,如果没有互联网的话,中国期刊业发展其实是在一个特别好的阶段。受互联网影响,期刊市场会被分流一部分,但中国目前不断增加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需求,造就了一个十分庞大的市场,期刊发展还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

  北京印刷学院期刊研究所所长李频则解释说,中国各地区发展之间存在不均衡现象,东部、中部、西部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对于期刊来说,还有很多没有开发的市场,如果能够下大力气开发100万人口的城市,期刊市场的后劲也是非常可观的。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综合类期刊479种,平均每种期印数4.2万册,略多于2007年的4.14万册。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文化、教育类期刊平均每种期印数略增,自然科学、技术类和文学、艺术类期刊以及少儿读物类期刊平均每种期印数略有减少,画刊类下降较多,平均每种期印数减少约8.9%。

  文摘类期刊经营状况分化

  中国的文摘类期刊经营状况目前如何呢?

  一位业内人士称,据内部统计,国内文摘类期刊发行量今年以来有所下降,有一些刊物下降了13%—20%。

  不过,《读者》杂志广告部客户负责人孙女士称,《读者》的广告经营状况比去年、前年同期都要好一些,发行方面则没有很大的变化。

  《格言》杂志发行部陈姓负责人称,《格言》的发行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8.6%,目前发行量稳定在87万—88万份。他表示,目前“并没有感觉到迫在眉睫的压力”。

  另一位不具名的业内人士称,期刊发展除了受市场环境影响外,还受经营策略等自身因素影响,期刊短期内发行量有所下滑、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起起落落是正常的。

  喻国明表示,国内的文摘类期刊本身还是做得很不错的,一些主流的期刊在运营、市场需求、定价、市场策略方面还是比较协调的。他预计,两三年内,文摘类市场还是好的。

  但在对文摘类期刊的采访中发现,相当一部分期刊仍然以发行经营为主,发行收入构成了杂志收入额的主要部分,广告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有业内人士称,这样的发展模式是有潜在风险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