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追思博物科学
作者:duanxp   日期2009-08-25 09:09: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人类与世界打交道有不同的方式,科学作为人类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之一,也有不同的类别。从历史上看,最古老、最持久的科学类别是博物学(Natural History)。之后,在轴心时代的希腊出现了理性科学,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出现了现代的数理实验科学。今天是一个西方强势的时代,理性科学亦是现代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博物学则在相当程度上被边缘化了。

  博物科学有其原始粗糙的形态,也有其精致的形态。原始的博物学是原始人民在直接的生活经验中获得的自然知识,包括天文、气象、水文、地理、植物、动物、工艺制作等。它具体而多样,带有强烈的本土色彩;它是综合的,既是技术性的,能够指导操作实践,又是宗教性的,体现强烈的价值观念。原始的博物学知识直接来自生活经验,来自与生活环境的直接交往经验,并且历经数千年的磨合,是对于当地人民最有效且最可靠的知识。有些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地区,用现代科学和技术“武装到牙齿”的现代人都难以生活下去,但本地的土著依靠他们自己的博物学知识,可以在此世代生息繁衍。

  自希腊以来的西方文明尽管创立了理性科学,并且在自然知识领域确立了“自然哲学”传统,但也有自己精致的博物学传统。自然哲学研究“本性”(自然),希望通过观念的内在逻辑的推演,为世界给出系统的因果解释。它注重发现现象背后的原理、原则、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其基本方法论。博物学传统与之不同,它首先是收集和鉴别事实,然后是描述和命名,最后是分类编目。博物学是对现象本身进行尽可能详尽的了解,它并不着眼于原理的普遍性,而着眼于现象和事实的个别性、独特性、不可还原性,以直接的体验和经验为最原初最基本的依据。就此而言,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哲学传统具有博物学精神。

  亚里士多德既是自然哲学传统的奠基者,也是西方博物学传统的奠基者。在他留存下来的著作中,《物理学》、《论天》、《论生灭》、《气象学》属于自然哲学的著作,而《动物志》则是典型的博物学著作,其余的动物学著作如《动物的器官》、《动物的运动》等则既有自然哲学(探寻原理)的成分,也有博物学(搜集现象)的成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博物学传统信奉“存在之链”(Chain of Being)的观念,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均是一个巨大链条上的环节,此链条体现了等级原则和连续性原则,博物学家的使命就在于把新事物放置在存在之链合适的位置上。经过林奈、布丰、拉马克等人的工作,西方的博物学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达至顶峰。

  近代以来的博物学不断受到新兴的数理实验科学的渗透,越来越成为实验科学的一个分支,越来越专业化,丧失了对自然事物亲知亲历的追求。进化论之后的博物学慢慢被边缘化,越来越少的职业科学家自称博物学家,这个名头成为业余爱好者的专属。

  中国古代也有自己精致的博物学传统。由于特定的文化传统和文明走向,中国古代并没有发展出自己的“自然哲学”传统。中国人没有独立的“自然”概念(“自然”概念是一个现代汉语的概念,而且得自日本人对西方的翻译),没有独立的“自然界”的概念,因而也不存在一个独立的自然知识门类。但是,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仍可以找到大量的自然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归属于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博物学传统。除了像原始博物学那样,追求与环境的和谐共存、追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物我相宜特征之外,唯象解释学(王树人先生称之为象思维)是中国博物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古代没有希腊理性科学意义上的科学,更没有欧洲现代数理实验科学,但有博物科学,而且唯有在博物学意义上,我们才可以有意义地谈论中国古代科学史。作为中国古代科学之集大成的明末四大科学名著:《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和《徐霞客游记》都可以而且应该看成是博物学巨著,都应该在独具特色的中国博物学传统中来阐释它们的学术意义和历史地位。

  今日追思博物科学,是有感于博物学的边缘化,更是有感于现代数理实验科学的固有缺陷。现代数理实验科学采纳技术理性,一方面以追求对世界的征服和控制、实现人类意志为目标;另一方面充分地运用数学,以实现这种征服和控制的普遍有效性。实验室成为发现有效征服和控制的场所,它撇开自然物的其他属性,只考察它的“刺激—反应”规律,而为了获得这种稳定的规律,实验室常态地将自然物置于各种非自然状态,所获得的科学知识实为“非自然科学”。于是意义世界所依据的有限性被现代数理实验科学的无限性所代替,从而在科学的世界图景中找不到意义,并最终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分裂、科学与人文的分裂、东方与西方的分裂。

  今日追思博物科学,目标在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科学生态,使不同的科学传统都能够发出自己的光辉,而不至于一提起科学,就让人只能想起数理实验科学——这恰恰是中国学术界的现状。当然,主流的数理实验科学从来也不是铁板一块,它里面始终充满了收敛和发散的冲突和张力。主流科技的生态化是一种思路。除此之外,声援如今已成业余科学爱好者或民间科学爱好者“专利”的博物学,也是一条有意义的思路。

  追思博物科学,就是想弘扬多样性、本土化,抗拒单一性、全球化,追求直接的生命体验和世界体验,弥合人与自然的分裂、科学与人文的分裂、东方与西方的分裂。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