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原司长毛公宁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民族关系经历了国内外各种风云变幻的考验和挑战。可以说,比较和谐的民族关系,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当前,影响我国民族关系和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怎样才能维护和谐的民族关系?如何使我们的民族政策更加完善?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专访了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原司长毛公宁。
区域自治替代联邦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者):作为一位长年致力于民族问题的政府工作者,同时也是民族问题、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研究者,您对我国的民族问题如何认识?
毛公宁: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制度和政策的确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探索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受毛主席委托,李维汉对如何从制度上解决我国民族问题进行调研。通过中、苏对比研究发现,1917年前后,苏联的俄罗斯族与非俄罗斯族大约各占一半,而中国的少数民族只占大约6%。而且,当时苏联决定走联邦制的民族国家道路,一定程度上也是被“逼”出来的,因为只有采取联邦“大国”的办法,才能与德国法西斯抗衡。我国的基本国情与苏联不同,不宜实行联邦制,只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最终,党中央采纳了这个建议,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没有以民族建立国家的历史,虽然历史上有少数民族掌握政权的朝代,但本质上还是中国。民族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割据的局面是很短暂的,大一统的格局没有改变过。
记者:最近,我国的民族问题受到了外界的广泛关注,请问您对我国民族关系的总体形势有什么判断?
毛公宁: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十分关注我国的民族问题,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确立了一整套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基于此,我国民族关系的总体形势是好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断增强——这在世界范围内已得到了公认。不过,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民族关系经历了世界各种风云变幻,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最近,国内外有人担心,中国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可能会受到影响,甚至有人提出质疑,中国的民族政策是不是需要调整。在我看来,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实际上是对中国的民族政策了解不够。
去政治化不能解决民族问题
记者:当前影响我国民族团结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毛公宁:当前我国的民族关系总体是好的。但也要看到,在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民族关系也存在一些不太和谐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一是历史上民族歧视和民族隔阂所遗留的一些影响并没有彻底消除,一有条件还会表现出来;二是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不少具体权益方面,尤其是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民族之间仍会发生一些矛盾和摩擦;三是各民族间由于在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方面相互了解不够,加上地区、城乡之间人员流动加快,误会、纠纷不时出现;四是由于一些人法制观念淡薄,执行政策片面偏颇等原因,伤害民族感情、损害民族团结的事情时有发生;五是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和“分化”的政治图谋一刻也没有放松,与国内民族分裂主义势力遥相呼应,利用所谓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分裂、破坏和颠覆活动。2008年发生的西藏拉萨“3·14”事件和今年新疆乌鲁木齐发生的“7·5”事件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记者: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对巩固和发展我国民族关系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是,近年来,一些学者也提出反思,认为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反而加强了少数民族精英群体心中的“民族意识”,因而需要“去政治化”改革。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毛公宁:60年来的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的国情,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国实施的是民族区域自治,而不是“民族自治”,不能单方面强调民族因素而抛开区域因素,在民族自治区域内,各个民族是平等的,都享有区域自治的权利。
现在一些学者提出对我国的民族问题“去政治化”的主张,认为这会弱化少数民族心中的“民族意识”或“民族分离意识”。在我看来,这完全是照搬美国的民族理论,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在中国,民族问题是很难与政治问题分开的。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废除民族压迫制度,实行各民族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培养民族干部,消除一切不利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区域发展的落后因素,在民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哪个环节与政治无关?
另外,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只有200多年的历史,很多“民族”(在美国称“族群”)来自于非洲和欧洲,这很难说是本质意义上的“民族”,而与此相比,我国是土生土长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这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自然融合的过程。
确保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
记者: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处的国家,怎样才能更好地维护民族关系的和谐?
毛公宁:民族关系的和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只有保持和谐的民族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才能顺利展开。我国要保持良好的民族关系,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特别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策,坚决反对带有民族歧视的任何言行。
第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第一要务。可以说,我国出现的民族问题,大多与民族地区发展不够有关。
第三,要妥善处理好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由于发展不平衡、利益分配、民族差异等多方面的原因,各民族在交往中还会发生一些摩擦,加上一些国内外敌对分裂势力的煽动、挑拨,可能会给我国民族关系带来负面影响。在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时,应注意掌握几个原则:一是处理及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做到“四个维护”,即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三是严厉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四是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党的民族政策理论、法律法规、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