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促进民族融合必须遵循历史发展规律
作者:duanxp   日期2009-08-25 15:44: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很大程度上是由各民族之间的差异造成的。这种差异表现在经济、文化、语言、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这种差异往往是保持一个多民族国家活力的重要源泉。因此,我们要在平等精神和互助共存的前提下,客观认识民族差异,理性对待民族差异。

  但是,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由于受到境内外狂热分子和分裂势力的煽动和利用,民族差异的过分强调和个体民族情结的过分彰显会成为引发民族冲突、社会骚乱的“导火索”,特别是变为一个民族的群体性思维习惯和特征时,情况则变得更为复杂。

  经济发展对民族稳定至关重要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最近一部分学者指出,应该对我国的民族政策进行反思。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杨圣敏教授认为,当前中国的民族政策在总体上对少数民族的发展有利,提高了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地位,得到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拥护。当前出现的一些民族问题有着很深的历史和国际背景,其中被某些人夸大宣传的一些所谓的民族问题,实际上已成为少数人操控民族主义情绪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手段。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前所长马戎教授也认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民族关系总的来说是和谐的。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中央政府和沿海各省在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投入巨额资金,启动了许多大项目,这些项目吸引了许多东部和中部的汉族劳动力来到西部,改变了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这也使得汉族与西部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可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这些现象可能会让部分少数民族群众感到不满,再加上外部敌对政治势力和宗教势力的鼓动与支持,一些普通的文化差异问题、利益分配问题就会转变为民族情绪,并使极少数激进分子铤而走险。马戎教授认为,这些极端主义的活动有时以恐怖袭击的形式出现,有时以街头骚乱的形式出现,这很容易激发民族之间的相互不信任,产生感情隔阂。事实证明,这种出现在普通民众中的民族情绪,很容易被民族分裂主义分子所利用。

  民族融合应顺其自然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管彦波认为,对“民族融合”的理解,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在表述全球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时,民族融合是指全世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民族特征与民族差别逐渐消失,形成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历史过程。二是把民族融合作为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来看待,它是指历史上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互相接近、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一个民族的现象。在讲述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时,通常是在后一个层面上来使用民族融合这个概念的。

  “民族的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的普遍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变化、发展,都与民族融合紧密相关。” 管彦波对记者介绍说,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具体实现方式有多种,例如民族迁徙、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民族之间的战争等。

  管彦波认为,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而言,我国现代以及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所有民族,其血统都不是纯而又纯的,都曾经历过不同类型的融合与同化。如今,我们所讲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基于长期交流与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联合共同体。与汉族一样,今天我国的其他少数民族,都是长期民族融合的结果。

  与此相呼应,马戎教授甚至提出建议,重新开始“中华民族”的“民族构建”,即强调“中华民族”的概念,以此强化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

  但是,马戎教授也强调,民族融合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不能人为地去加快或放慢,更不能用强迫的、突变的手段来完成的。任何超越历史发展阶段,企图用消灭民族差异的方式来提前完成民族融合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荒谬可笑的,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必将遭到失败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