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家王力的学术贡献
“龙”是学术论文,我的文学作品(包括翻译的作品)以及一切普及性文章(包括一些演讲)都算是“虫”。
——王力
王力先生是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著名的教育家、诗人、散文家和翻译家。在其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撰写了上千万字的学术论著,其中专著50多部,论文近300篇。已出版的20卷《王力文集》主要是语言学方面的论著。他的研究工作既继承了我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又充分吸收了国外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在中国的语言学从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变和发展的过程中,王力先生起了重要作用。他的研究涉及汉语语言学的理论、语音、语法、词汇、语言史、语言学史以及汉语方言、汉语诗律学等各个领域,其重点研究成果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促进了学科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对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力先生早年比较关注汉语语法的研究。他在博白家乡教书时就读了《虚字的用法》,在上海上大学时曾对《马氏文通》作过认真的探讨,1927年在清华国学院学习一年之后就完成了论文《中国古文法》。此文对死文法与活文法的区别、关于词有本性与准性的论说以及反对“削足适履”和“以英文法为楦”的观点,都是发前人所未发。1936年发表《中国文法学初探》,又对自《马氏文通》以来中国语法学界因袭英语语法研究的状况提出批评,同时对汉语语法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作了探讨。1937年写了《中国文法中的系词》,揭示了汉语语法不同于印欧语言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汉语的句子也不一定都要有动词。在古代汉语里,判断句可以不用系词,汉魏以后用的系词“是”本是个指示代词。他40年代以《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为研究对象,著述了《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进一步建立了自己的汉语语法体系,对促进科学的汉语语法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
王力先生对中国音韵学的研究也比较早,用力最勤,成果也更多。他在清华国学院就发表了《浊音上声变化说》和《谐声说》,从法国回清华后,一边从事音韵学的教学,一边进行研究,陆续发表了《从元音的性质说到中国语的声调》、《〈类音〉研究》、《南北朝诗人用韵考》和《上古韵母系统研究》等。后者提出了脂、微分部,初步建立了自己的上古韵部体系。同时编写、出版了《中国音韵学》(1956年改名为《汉语音韵学》)。此书运用现代语音学理论诠释传统音韵学的基本概念,介绍了传统今音学(《广韵》音系)、古音学和等韵学的基本内容,每个章节都附录有丰富的参考资料,多年来一直是大学教学音韵学的重要教材。40年代末他整理发表了《汉越语研究》,50年代后又陆续写了《上古汉语入声和阴声的分野及其收音》、《古韵脂微质物月五部的分野》、《先秦古韵拟测问题》、《古无去声例证》等论文,进一步完善了他的上古十一类三十韵部及其构拟(每个韵部只有一个主元音)和四声(长平短平、长入短入)系统。
王力先生对汉语词汇的研究是从40年代开始的,先后发表了《古语的死亡残留和转生》、《新字义的产生》、《理想的字典》、《复音词的创造》等研究汉语词汇及其历史演变规律的论文。另外,《新训诂学》和《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批判、总结了传统训诂学的成就和问题,并强调用历史发展的观点建立新的历史语义学。他的《同源字典》和他主编的《古汉语字典》则是贯彻其汉语词汇学理论的代表著作。
王力先生由于对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现状和历史有全面、深入的研究,所以他于1954年到北大后即开出新的汉语史课程,他参考“俄语史”、“英语史”,建立了一个新的科学的汉语史体系,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汉语史稿》。50年代末,他还根据教学需要创建了一个文选、通论和常用词相结合的《古代汉语》教学体系,并受教育部委托主编了四分册的《古代汉语》新教材。60年代,王力先生又开设了《中国语言学史》和《清代古音学》两门课,并编写了两部讲义,分别于1981年和1992年出版了单行本。
“文革”之后,王力先生又着手修订《汉语史稿》,并把它扩充为《汉语语音史》、《汉语语法史》和《汉语词汇史》三部。其中他于《汉语语音史》下的功夫最大,他在修订前通过研究,写了《诗经韵读》、《楚辞韵读》、《古无去声例证》、《玄应一切经义反切考》、《朱熹反切考》、《朱翱反切考》、《范晔刘勰音韵考》、《〈经典释文〉反切考》和《汉语语音史中的条件音变》等论著。
王力先生既重视专业的科学研究,也很注重语言文字的应用。他的书房就取名为“龙虫并雕斋”。他曾解释道:“‘龙’是学术论文,我的文学作品(包括翻译的作品)以及一切普及性文章(包括一些演讲)都算是‘虫’。”他在文字改革、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普及工作。早在30年代他就提倡文字改革,主张用罗马字拼音。1940年出版的《汉字改革》,分析了现行汉字的优缺点及其改革的可能性,并提出了改革方案。1954年以后,他参加了汉字简化、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和推广普通话以及汉语规范化的研究工作,发表了多篇论文,出版了多种普及读物。
王力先生又是散文家、诗人和诗律学家。他在昆明期间写了60多篇小品文,后结集《龙虫并雕斋琐语》多次重版,在香港、台湾地区也一再翻印,影响深远。中国现代文学史家把他和梁实秋、钱钟书三位先生推崇为抗日战争时期三大学者散文家。他写的古典诗词晚年结集为《龙虫并雕斋诗集》。他多次讲授过“诗律学”,他所写的《汉语诗律学》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格律和语言特点做了精到的研究。1962年发表的《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和《略论语言形式美》两篇论文则是他研究诗歌语言的另一重要成果,曾引起当时诗歌界的普遍关注。
王力先生还是翻译家,他在巴黎留学期间为了赚取学费和生活费,翻译了法国莫洛亚、小仲马、嘉禾、拉维当、米尔博、左拉、乔治桑、都德、波特莱尔等人的小说、剧本、诗歌和莫里哀全集,共20多种。其中的不少名著至今商务印书馆还在继续印行。
1983年夏,新成立的山东教育出版社推崇语言学大家王力先生的学术贡献,提出编辑、出版他的文集的计划。王力先生很高兴,同意将他的有关语言学学术著作和论文汇集成《王力文集》。但他有个愿望,即将全部稿酬(后商定为10万元)设立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学金,以鼓励今后对中国语言学研究作出贡献的学人。这是件大好事,很快达成协议,立即组成七人编辑委员会,经过讨论决定共选收王力的语言学专著24部、论文约200篇,全书约800万字,共20卷。王力先生生前出版了3卷,于1985年举行了一个庆祝王力先生85华诞及《王力文集》前3卷出版座谈会。王力语言学奖金也同时成立基金会和评议委员会,每两年评选一次,至2007年这项奖金已评比了12届,获奖者前后有40多位,获奖著作、论文共有50多种,在海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国语言学的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链接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17岁在自家开办私塾,后又受聘到县城和邻村乡绅家做家庭教师。1921年春,他在一学生家无意中发现14书箱古籍,经史子集并陈。他如获至宝,借来埋头苦读,从此打下国学基础。1924年到上海考进南方大学国学专修科。1925年转入民国大学中文本科学习。1926年夏他考取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一年之后,他提交了毕业论文《中国古文法》。1927年冬到达法国巴黎。他首先学习法语,然后转入巴黎大学攻读语言学,学习实验语音学和普通语言学理论及历史比较语言学。1932年夏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受聘于其母校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担任专职讲师,同时在燕京大学兼任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北大和南开联合南迁,先到长沙成立临时大学,不久再迁往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1937年12月,王力由长沙回到广西,受聘桂林广西大学,并担任文史专修科主任。1938年暑假,他又辗转到了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王力在返京途中,取道广州,应邀到中山大学讲学,被聘为文学院院长,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语言学系。1948年夏,他又因故转到岭南大学担任文学院院长兼校顾问委员会委员。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王力任中大语言学系主任。1954年中大语言学系并入北大中文系。王力到北大后,先后兼任汉语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与逻辑函授大学名誉校长,《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学术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员会委员,国家语委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评议组首届召集人,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常务委员等职。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