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中国崛起促生新的“文化自主论”
作者:duanxp   日期2009-08-20 14:19: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近日,第五届中国文化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此次论坛以“西学在中国:五四运动90周年的思考”为主题,来自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研院”、美国加州大学、日内瓦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余位专家学者,就“五四以来西学东渐的‘得’与‘失’”、“如何超越‘中学’与‘西学’的纠结,建构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中国文化”等议题展开了讨论。

  中国学者古学功底堪忧

  五四是西学传入中国的重要节点,传入的重心和维度从物质层面转到制度、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核心的思想和价值观层面。与会专家指出,塑造五四的西学本身在变,五四所影响的中国也在变,梳理“西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晖认为,五四是一个“自觉”与“觉悟”的时代。透析《东方杂志》和《新青年》关于“东西文明能否调和”的思想论战,它是出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反思和对洪宪帝制带来共和危机的探索,意味着对19世纪欧洲所代表的政治、经济体制和价值体系作全面审视。五四时期各种流传的西方观念涵盖复杂,而时人对“自由”和“自由主义”的认知并不清楚,这点成为专家们的共识。

  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从电影的角度诠释了西学与中国的关联,她说,“五四是关乎现代中国的一个叙事原点,五四时期电影作为舶来的现代文明,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度‘背离’,表现了西学在中国所包含的张力、紧张和焦虑。”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柯小刚感慨地说,五四时期的学者普遍有良好的中国古典学养,而今天的学者都比不上五四一代学者的古学功底,中国古典学面临重新建制的重任。

  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赵王寻认为,“民主与科学”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的主要理解,通过分析康有为、陈独秀有关“孔教与民主”的辩论,可以看出“民主主义”崇拜在中国的形成,窄化了人们对中国社会与政治的想象。

  重新思考“中学”与“西学”

  “中学”和“西学”的纠结问题是与会专家学者讨论的焦点。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汝伦从中国哲学的建构出发,肯定了熊十力对中西哲学的会通,认为90年来中国俨然成为西方学术的战场,这和我国学界把西方学术当做工具来用,企图从技术层面向西方寻求灵丹妙药密切相关。另外,他还对当前流行的“转型”概念提出质疑。北京大学教授王铭铭认为,中国人类学分化超过对话,且各自费力引用“西方原型”来论证自身相比对方的“更高的正当性”,未能真正通过综合与改造来实现“中国化”。

  美国泽维尔大学教授白彤东肯定了中国古典儒家政治哲学的当代相关性,认为其在应对西方自由、民主和人权等理念的挑战仍具有生命力。台湾“中研院”瞿宛文研究员以台湾经济学界为例,评估了东亚学者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绩效、成果与状况,认为盲目以西方的问题意识决定研究方向,完全以西方为标准的量化准则值得反思。

  “中学”、“西学”相互纠结还导致了对思想的误读。对此,上海社会科学院童世骏研究员作了详尽分析:“单纯依赖西方哲学的中文译本,常常会使思想误入歧途;西方哲学中一些概念区分虽然在中国非常重要,但不容易在汉语中妥善安置;西方哲学中有些问题和概念与西方语言、文化难分难解,要通过用汉语的研究来显示其在汉语世界的意义,尤为困难。”

  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颜海平提出,以中国学人的人生实践为载体,重新思考中西学的关系,创立现代学体系以代替现在“中学”、“西学”分开的困惑。

  中国文化建构要超越“中学”与“西学”

  随着中国崛起于世界,中国意识和文明自觉已逐渐凸显,单纯西学东渐的文化传播路径和照搬照抄“西学”的文化思维不断受到反思和批判,面对百年来中西文化纠结的格局,专家呼吁,要兼具中国意识和世界眼光,未来世界中的中国文化建构要超越“中学”与“西学”。

  复旦大学教授丁耘认为,西学东渐至20世纪90年代已占据学统。比照文明复兴的历史目的,兼顾民国,反观今日“西学”,可发现其在中国意识、世界视野、根本见地、传统教养及践履情怀五方面有疏失,而这五方面的疏失根本在于中国意识模糊。中国意识并不是特殊的本土意识,也不是单纯的强国意识,而是作为道统与正统意识的文明自觉。只有依此自觉,才有世界视野。

  “‘赛先生’是个奇怪的、符号化的、指向不明的上帝,是为了争夺反封建话语权,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倡导新旧结合背后具有文化多元并存的意义,我们需要接续上中国文化的传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陆建德研究员如是说。

  日内瓦大学汉学系教授张宁则认为,“中国崛起”与“中国典范”不是一个层面的关怀,崛起具有外在的感受性,而典范具有内在认同性,真正的崛起不能没有典范性,而真正的典范才称得上崛起,目前中国学术所追求的“主体性”应该与“典范”关怀有关系,仅仅将西方当做对手去超越“西学”则建不成中国典范,而妄想找回没有经过西方文明“染指”过的古代中国典范也缺乏可行性与创意,中国典范的建立要超越狭隘的中国情结,要将对“中国梦”的追求转化成“人类梦”的追求。

  会上,专家们一致认同,要破除西方学术和思想的霸权,汲取本土文化资源的精华,塑造具有世界影响的现代中国文化。这种新的“文化自主论”是在近30年来“中国崛起”的背景下形成的话语,其志向远不止于“寻求富强”,甚至不止于发展“特殊主义”版本的中国文化,而是致力于从中国出发,为塑造未来新的世界文明开拓道路。其对于学术界的主要关切,是要在“文化自主”或“文化自觉”的大视野中,重新探索和确立“中国学术的主体性”,而对学术自主性的追求也将导向促进文化自主的大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