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书刊快讯
作者:duanxp   日期2009-08-20 13:52: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第三届国际关系学术期刊研讨会在京举行

  本报讯  7月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和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政治科学》编辑部共同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国际关系学术期刊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世界经济与政治》主编王逸舟和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国际政治科学》主编阎学通主持。与会人员围绕“国际关系学术期刊的发展与进步”和“国际关系学术期刊的规范化措施”两个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与会专家指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学术期刊编辑水平的提高,有必要认真总结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形成以来学术期刊在推动学术进步、引导学术评价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国际关系学术期刊的自身创新来缩小与世界先进期刊之间的差距。与会者建议,要实现国际关系期刊编辑队伍从“文字型编辑”向“学术型编辑”的转变,提高编辑自身的学术修养和学术判断力。
  本次国际关系期刊会议讨论充分,大家在注释体例、防止一稿多投和剽窃抄袭通报等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决定在自愿的基础上尽快推出一份合乎主流规范的国际关系期刊注释体例。此外,为了建立全国国际关系学术期刊的定期交流机制和促进学术期刊的交流,大会决定设立会议秘书处(联络处),暂设在《国际政治科学》编辑部,负责期刊同仁之间的交流和下届期刊会议的举办事项。
  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厦门、长春等地的24种国际关系期刊的近50位编辑参加了本次会议,与会期刊数量和参会代表人数都较前两届有较大增加。前两届全国国际关系期刊会议先后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广州暨南大学召开。(李巍)

  中国城市建设切勿千城一面

        ——“《中国城市发展史》首发式暨中国城市史与现代城市建设论坛”召开

  本报讯(记者张微  乔玲)7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了“《中国城市发展史》首发式暨中国城市史与现代城市建设论坛”。论坛旨在深化中国城市理论研究,推进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与会专家呼吁,中国城市建设切勿千城一面、丧失个性。当代中国城市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正面临一系列复杂深刻的社会文化问题,尤其是千城一面、丧失个性的严峻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警惕,研究如何保护和重塑中国城市特色已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城市是东方传统文化和哲学的物质载体,中华先人在开发城市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中,精于相地,依山傍水,因地制宜,把人作为地球生物的一员,选择并创造了体现“天人合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及以此为基础的社会生活,这是反映城市社会本质的一条主要城市发展轨道。中国城市五千年的历史发展,留下了生动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是一座无尽的文化宝藏,当代的城市建设以及对于未来的设想谋划,离不开历史的批判继承。研究历史,不是怀古复古,而是借鉴先人,是为了使今人有足够的智慧来创造新的起点。
  《中国城市发展史》指出,中国城市建筑应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中国的城市及其深层的构造,都凝聚、体现着中国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就在其中得到了丰富生动的体现。面对全球文化和文化趋同的挑战,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造已成为中国城市建筑发展中不容回避的现实。对待传统建筑文化,不但要重视静态的历史文物保护,而且必须重视动态的文化更新和发展。因此,应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不断探索传统建筑哲学与现代建筑、传统技术与现代功能、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把人类优秀的传统文化融汇进现代建筑文化中。
  《中国城市发展史》强调,挖掘中国广场的悠久传统,让城市广场更具特色与魅力。要关注城市的社会本质和文化内涵,将广场视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社会空间,努力追索广场的社会成因、象征意义与社会价值,城市广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命题、技术命题,更是一个人文命题、社会命题。当代中国广场发展中的误区,相当程度上是简单复制西方广场的结果。如何寻找最佳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切入点、结合点,既洋为中用,又保持民族的个性与韵味,是今后中国城市,也是城市广场发展的重大课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