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学术纵横
作者:duanxp   日期2009-08-24 10:0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日本政坛“世袭”何时了

  □刘柠 来源:《新京报》2009年7月25日

  日本选战日前已白热化,如不出意外,未来首相将在现任自民党总裁麻生太郎和民主党党首鸠山由纪夫之间产生。在民主党的选举策略中,有一条深得民心:反对世袭。它不是从政策上攻讦,却颇有效地击中了自民党的命门。日本政坛的“世袭”问题由来已久。从“1955年体制”终结至今,出过10名首相,而与世袭无缘者,仅村山富市一人。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所谓“首相世袭”的问题更明显:4名首相中,只有小泉纯一郎的父亲当过内阁大臣,属于“普通政治家”,而福田康夫、安倍晋三与麻生太郎三人,家族均出过首相。“世袭议员”现象更普遍,自民党多达102人,其中多为二世世袭,而家族政治传统“源远流长”者则达四世,如鸠山由纪夫便是家族中第四代政治家。在日本,获得候补提名的新锐政客,要想通过选举当选议员,需具备“三BAN”:地盘、看板(知名度)和提包(支持资金)。继承的形式有多种:譬如老爹在任时,出任秘书官,在政治中枢边学边练,伺机参选;老爷子辞世,直接接手老根据地(选举区)乡亲们组成的后援会,变成自己的粉丝团,为我所用等等。(胡荣荣/摘)

  什么是“格杀勿论”

  □闫晓君 来源:《现代法学》2009年4期

  在“杀人而义”的情况下,中国古代法律规定可以“格杀勿论”,即杀人不被视为犯罪。李贤在《后汉书·刘盆子传》的注中写道:“相拒而杀之曰格”。张家山汉简《捕律》中也有“所捕格斗而伤之”的表述,“格杀”是指在对方反抗拒捕时或者经搏斗而将对方杀死的行为。在中国古代的法律中,最完整同时也是最早规定“格杀勿论”的是《唐律》。《唐律》有关“格杀勿论”的规定有三条。第一,《贼盗律》规定:“诸夜无故入人家者,笞四十。主人登时杀者,勿论;若知非侵犯而杀伤者,减斗杀伤二等。”对此,清代律学家沈之奇曾总结道:“必是黑夜,必是无故,必是家内,必是主家,必是登时杀死,方得勿论,有一不符,即当别论矣。”《唐律》的这条规定赋予一般主体“格杀勿论”的权力,主要是防卫他人夜间对住宅、人身以及财产实施的不法侵害。第二,《捕亡律》规定:“诸捕罪人持仗拒捍,其捕者格杀之及走逐而杀……若窘迫而自杀者,皆勿论。”据此,负有逮捕职责的将吏也享有“格杀勿论”的权力,以便将罪犯顺利捉拿归案。第三,《捕亡律》规定:“诸被人殴击折伤以上,若盗及强奸,虽傍人皆得捕系,以送官司。”本条是讲,在发生伤、盗、奸等严重犯罪时,受害人本人无力自卫,其亲属子女不在现场,而国家救济又遥不可及,若不允许第三者干预,局面将不可控制,因此法律赋予傍人“捕格权”,其权力与将吏等同,若罪犯持仗拒捕、逃走或者自杀,自然可以“格杀勿论”。(刘鹏/摘)

  回顾1952年的司法改革

  □何勤华 来源:《新民晚报》2009年7月26日


  1952年的一份报纸记载了当时群众对法院工作的不满:“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控诉,则是不受理、不传案、不讯问、不判决、不执行。”1952年6月,一场“反对旧法观点和改革整个司法机关的运动”在全国展开,至1953年2月底,这场司法改革运动基本落下帷幕。其结果为:第一,6000多名“旧司法人员”(约占当时全国审判队伍的22%)被调离人民法院的审判岗位,大量非法律专业出身的干部(仅华东区就有2105名)被调进司法机关从事审判工作;第二,所有旧司法人员,以及受到旧法观点和旧司法作风影响的法律工作者,都接受了思想改造;第三,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国家观及法律观得以在中国司法界取得支配地位。1952年的司法改革运动,建立起一些便利人民的审判制度,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同时,这场运动也对中国法律和法学的发展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所谓“旧法观点”的批判,带来了对法律文明的否定;大量非法律专业出身的干部,在几乎未经过系统法律专业培训的状态下就担负起繁重的审判工作,造成了冤假错案的频频发生。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吸取的历史教训。(刘鹏/摘)

  法医商学院在美国校园处于“边缘位置”

  □刘禾 来源:《解放日报》 2009年7月31日

  大学的空间布局,无声地折射出它的教育理念。法学院、医学院、商学院等可能非常出名,但走进美国校园,你会发现,它们都处于校园的“边缘位置”。很少看到美国的哪一所研究型大学,一进主校园的正门就是法学院的大楼,新闻学院、商学院、教育学院、职业学院等也从来不会占据校园空间的中心位置。我们走进任何一所美国研究型大学,无论是在哈佛还是其他常青藤大学,一进大门首先看到的重要建筑,往往就是文理学院。文理学院都占据校园最中心、最引人注目的位置。文理学院是美国教育最引以为豪的精髓。文理学院的英文是liberal arts college,这里的 arts 指的是欧洲中世纪教育传统中“七艺”概念——即文法、论辩术、逻辑学、算学、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美国的大学承续了欧洲大学的传统,重视广义的现代版的“七艺”,也就是文理双修,同时也包括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胡荣荣/摘)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