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期刊与当代中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上,大多专家学者认为,要改变学术期刊面临的困境,必须进行文化体制改革,通过竞争,促进大改组,优胜劣汰;要在提高刊物质量的同时,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争取行政、企业等各方面的支持,这是学术期刊的“求生之道”。
据了解,学术期刊近年来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市场萎缩、读者流失、发行量锐减成为其发展的瓶颈。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学术期刊地位从中心到边缘的转移、其他新兴媒体的竞争、学术期刊自身的整体布局和结构的不合理等。“期刊与当代中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被认为意义重大,它关涉着期刊安身立命和承前启后、继续发展的问题。研讨会上,专家们首先对刊物在大环境、大时代、大潮流中顺应历史前进的方向,促进学科发展和中国文化建设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其次,则对刊物几十年的发展进行反思,总结不足、促进交流。
专家一致认同,目前学术刊物普遍面临经济上的困难,这给刊物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制约,因此刊物应当在做好学术建设和文化建设时,也要留意经济灶火之底薪,留意炊事之末麺。《文学评论》副主编胡明的发言意味深长,他认为学术体制的某些弊端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过分追求学术GDP、一些学者“不自重”及“不自律”导致学术泡沫盛行、论文剽窃事件时有发生等,这些问题都给学术期刊今后的发展敲响了警钟,因此期刊必须严格把关、提高水平、拓宽视野。
虽然前路困难重重,然而也有专家持另一种态度,他们认为,在看到问题的同时还应注意到积极的一面,优秀的学者层出不穷,年轻的学者推陈出新,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学术的勇气,大胆地探索和献身学术的精神,为学术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希望。办刊的意义恰恰在于为他们提供一个发表成果、交流创造的平台。刊物要靠作者和文章存活,学术期刊应当主动寻找最好的文章,捕捉最好的作者,让他们为刊物的版面争光而不是相反,这才是维系刊物“身家性命”的基础。
《文学遗产》主编陶文鹏借此向与会专家介绍了《文学遗产》的办刊经验。他强调,《文学遗产》是国内唯一的古典文学研究专业刊物,数年来对来稿要求一直坚持六大原则。第一,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和时代性的结合。文学研究要求研究者具有艺术和审美的感悟能力,既要用心灵去倾听,又要与时俱进。第二,以文献学研究为基础,以理论研究为主导。为考据而考据的繁琐考证不可取,而没有文献资料为依据的凿空论道、游谈无根,也不科学。第三,始终坚持文学研究就是要研究文学,而不是其他。第四,提倡有创新的研究成果。创新是一个刊物吸引读者的根本,而真正的创新,是“在求实中创新”,是“守正出新”,而不是玩文字游戏。第五,提倡学术争鸣,力求形成正常、热烈、善意的学术争鸣氛围。学术离不开争鸣,只有通过争鸣,学术才能健康地发展,否则,就是一潭死水。第六,重视、关注国外汉学的研究动态。新时期下,国外汉学研究如火如荼,刊物应该扩大自己的视野,注意吸收、借鉴海外汉学研究的一些新方法、新思维、新角度和新见解。
会上,《文艺理论研究》副主编方克强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看待刊物论文被转载率和被引用率的量化指标问题;二是录用稿子篇幅的长短问题。现在有建立在一系列量化指标上的大学排行榜,教师的科研成果也有量化的要求,于是刊物也有了转载率的排行榜,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学术刊物的办刊方针是否要追求被转载率和被引用率?它将影响选题与选文的方向和标准,并间接影响到学术研究的风气和趋向。来稿篇幅过长也是学术期刊见怪不怪的现象,“文章‘越来越长’,审起来往往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最令人头疼的是稿子‘含金量’不足。”某专家在会上大倒苦水。重视录用稿子的“含金量”,作者“惜字如金”,编辑“惜版面如金”,这应当是学术刊物“求生之道”的根本。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